远山苍劲,岸柳青青,小河潺潺,鸟儿啼鸣。盛夏清晨,迎着朝阳,走在贵阳市乌当区的松溪河畔,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有跑步的、练气功的、遛弯的……分散在沿河蜿蜒的生态步道,入目皆是风景。
松溪河是乌当区的“母亲河”,河道穿城而过,哺育了代代乌当人。早些年随着乌当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松溪河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河道脏乱差,河水黑臭,老百姓怨声载道。
“早些年,从上到下大家一门心思只想着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水平,增加收入,根本都意识不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董孝琴老人每天都要早起到河边锻炼,多年来这里的生态变化她都看在眼里。
2016年乌当区下定决心,计划用4年时间建设各类公园72座,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统筹区域山、水、林、田资源,通过水体生态走廊、空中文化长廊、飞桥、绿道等构建起公园体系的生态健康慢行系统,形成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格局。
在这期间,为彻底改善松溪河生态环境,乌当区先后实施河道污染治理、沿线生态修复等生态改造工程,让松溪河河水已从劣V类水体稳定在现在的Ⅲ类水质,沿河生态也彻底得到改善。从2017年开始,为加强辖区河流管护,乌当区推行区、乡、村三级河长制,同时借助“河长云”APP实现河流联防联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做到管理精准到位。目前,全区范围内44条河流都有了河长的管理和守护, 262名河长通过巡河活动的常态化,实现了全区河湖系统和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持续改善。
“现在大家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只有环境好了,我们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才舒心”。环溪居委会居民胡元芳告诉笔者。
乌当区虽地处省会贵阳,但乡镇多,农村面积大,是名副其实的“小城市,大农村”。打好生态这张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多年来乌当区在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一直在摸索的事。
水田镇上坝村,3000多亩酥李正迎来收获,地里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酥李,村口不时就有商贩的车辆进出。
“这几天是我们这里一年到头最忙的几天,家里一半的收入就靠这个”。忙着摘李子的张海琴告诉笔者。
当初,上坝村是乌当区最为贫困的自然村之一,受制于地形和交通,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改变村里贫困落后面貌,在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上坝村依托山地资源发展起特色农业,深挖农业生态价值,先后实施了酥李种植、猕猴桃种植、林下养鸡等项目。如今效益日渐凸显,农户收入明显增长。
在农业产业调整过程中,乌当区紧紧围绕贵阳大市场和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主攻菜篮子、果盘子、茶园子、药坝子、花瓶子,同时结合旅游景区、乡村振兴示范点、特色乡镇、电商平台实现农文商旅融合发展。
偏坡布依族乡,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乡,长久以来因交通和布依族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区域发展滞后。为改变这一现状,乌当区依托布依族传统民俗文化,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引入“田园综合体”概念。打造出现在的“醉美偏坡·原味小镇”,小镇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创作、养生养老为一体,成为乌当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典范,更是乌当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动摇的生动实践。
“‘醉美偏坡·原味小镇’,彻底改变了我们布依族群众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布依族民风民俗,是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的最好证明”。偏坡布依族乡党委书记冯良勇自信满满地说。
乌当区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生态靓化、绿色美化上谋求新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优势逐渐凸显。现在很多周边省份的游客选择到乌当吸氧洗肺、避暑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疗养,同时越来越多的优强企业也看中了乌当这片生态热土,每年乌当区引进区外到位资金都在七八千亿元。
“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些年乌当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都与我们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们乌当未来发展的强劲后劲”。乌当区生态文明建设局环境监测站站长万玉自豪告诉笔者。
从“黔中秘境,生态乌当”、“贵阳市民的周末花园、菜篮子”到“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一直以来,乌当区始终立足自身,坚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转化文章,让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来越厚重,生态文明的主旋律越来越响。(侯韬)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下一篇:宜兴市新建镇理论宣讲品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