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真的近百年都没举行过科举考试吗?
runsly
04-16
0
“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大陆的许多人在批判“”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时。>  常把人这段发自己朝代牢骚的牢骚话当成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学家”甚至由之推断,立国到亡国近百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时则天本人亲行殿试。>  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一般的史学著作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时前举唐、宋,后举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元代根本就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大漠深处有“绿洲”>  元代究竟是否举行过科举考试,我们还是应该让《元史》来说话。>  《元史·选举志》:“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九年秋八月,下诏令断事官术忽斛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  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蒙古立国之初确实行过科举考试,考试中选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  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并且点出了第一批中选者中的榜首杨奂的名字。>  也许有的人要斤斤计较蒙古帝国与元帝国之间的区别,认为开科取士的是蒙古,元代根本未曾开科取士,这话也不对。>  我们不妨再引一段《元史》。>  《元史·选举志》:“(元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  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为负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  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  中书左三部与翰林学士设立程式,又请依前代立国学,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专命师儒教习经书,俟其艺成,然后试用。”>  此举因故未果。>  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九月,当时的丞相火鲁火孙、留梦炎等人又一次重新建议开科取士,虽然也因故未果,但当时的科举取士的方略却确定了下来。>  到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十月,当时的中书省官员又上书给皇帝,称“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诅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摘章绘句之学。>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  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建议皇帝重开科举,不过范围比隋、唐时代缩小了,只有德行、明经二科。>  元仁宗立即准其所请,并颁下一道诏书。这位皇帝大人在诏书中说:“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  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联以眇躬,获承丞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  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  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帝国所属各州、郡、县遵从皇帝的旨意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315年2月,各州、郡、县推选出来的士子会试京师。>  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是个蒙古人,但他所下的诏书可一点也不“蒙古”。>  在他所下的诏书中对哪些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内容,甚至监考人员的组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我们首先看看哪些人可以参加考试:>  诏书上说的是:“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者方可以参加考试。>  考试的内容:>  “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  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通过了第一场考试之后,接着考第二场:“第二场第一道(题)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  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  已(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一场通过以后。>  考第二场:“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  接着是第三场,“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所有这些都通过之后,汉人、南人作一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  第二名以下称为“及第二甲”,皆授给正七品的官职,第三名以下皆授正八品官职。>  蒙古、色目人只要通过两场就可赐进士及第(因为他们汉文化水准较低)。>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诏书中还规定了监考人员:总监考由监察御史和廉访司官员担任,分监考由知员举、同知员举等人担任。>  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春三月,经过严格考试,蒙古人护都答儿,汉人张起岩等56位士子,及第、出身有差。>  虽然时断时续但绝非昙花一现>  有些怀疑元代曾经开科取士的人,面对笔者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找到的史料。>  也不好断然否定元代有过科举考试,但他们却认为元代的科举,不过是一现的“昙花”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人结论下得也未免有些过早了。>

  “八倡、九儒、十丐”这几个字在刚刚粉碎“”时,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组。大陆的许多人在批判“”大搞文化愚民政策、不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时。

  常把人这段发自己朝代牢骚的牢骚话当成加以引用,有一位近年才崛起的“学家”甚至由之推断,立国到亡国近百年间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

  由于这位史学家颇有名气,有相当一部分喜欢“文化快餐”的人相信了他的话,于是,又一个误区出现了——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时则天本人亲行殿试。

  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一般的史学著作或工具书,在谈到科举制度时前举唐、宋,后举明、清,很少提到元代,遂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元代根本就没有举行过科举考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大漠深处有“绿洲”

  元代究竟是否举行过科举考试,我们还是应该让《元史》来说话。

  《元史·选举志》:“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九年秋八月,下诏令断事官术忽斛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

  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以不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得东平杨奂等凡若干人,皆一时名士。”

  太宗即元太宗窝阔台,太宗九年即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是蒙古时代一个最为有名的贤相。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蒙古立国之初确实行过科举考试,考试中选者享有免除徭役、赋税。

  与长官同署公事的权利,并且点出了第一批中选者中的榜首杨奂的名字。

  也许有的人要斤斤计较蒙古帝国与元帝国之间的区别,认为开科取士的是蒙古,元代根本未曾开科取士,这话也不对。

  我们不妨再引一段《元史》。

  《元史·选举志》:“(元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请行选举法。远述周制,次及汉、隋、唐取士科目。

  近举辽、金选举用人与本朝太宗得人之效。以为负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

  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以今论之,惟科举取士最为切务……帝曰:‘此良法也,其行之!’

  中书左三部与翰林学士设立程式,又请依前代立国学,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专命师儒教习经书,俟其艺成,然后试用。”

  此举因故未果。

  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九月,当时的丞相火鲁火孙、留梦炎等人又一次重新建议开科取士,虽然也因故未果,但当时的科举取士的方略却确定了下来。

  到了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十月,当时的中书省官员又上书给皇帝,称“科举事。

  世祖、裕宗累尝命行,成宗、武宗寻亦有旨,今不以闻,恐或有诅其事者。夫取士之法,经学实修己治人之道,词赋乃摘章绘句之学。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故士习浮华。今臣等所拟,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皆不用。

  专立德行、明经科,以此取士,庶可得人!”——建议皇帝重开科举,不过范围比隋、唐时代缩小了,只有德行、明经二科。

  元仁宗立即准其所请,并颁下一道诏书。这位皇帝大人在诏书中说:“惟我祖宗,以神武定天下。

  世祖皇帝设官分职,征用儒雅,崇学校为育材之地,议科举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联以眇躬,获承丞祚,继志述事,祖训是式。

  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

  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帝国所属各州、郡、县遵从皇帝的旨意推选出“贤者、能者”参加科举考试。

  公元1315年2月,各州、郡、县推选出来的士子会试京师。

  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是个蒙古人,但他所下的诏书可一点也不“蒙古”。

  在他所下的诏书中对哪些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的内容,甚至监考人员的组成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我们首先看看哪些人可以参加考试:

  诏书上说的是:“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者方可以参加考试。

  考试的内容:

  “蒙古、色目人第一场经问五条,《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用《朱氏章句集注》。

  其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为中选。”通过了第一场考试之后,接着考第二场:“第二场第一道(题)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

  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经义一道,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程氏、朱氏为主。

  已(以)上三经,兼用古注疏,《》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一场通过以后。

  考第二场:“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四六参用古体。”

  接着是第三场,“第三场策一道,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所有这些都通过之后,汉人、南人作一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

  第二名以下称为“及第二甲”,皆授给正七品的官职,第三名以下皆授正八品官职。

  蒙古、色目人只要通过两场就可赐进士及第(因为他们汉文化水准较低)。

  为了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诏书中还规定了监考人员:总监考由监察御史和廉访司官员担任,分监考由知员举、同知员举等人担任。

  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春三月,经过严格考试,蒙古人护都答儿,汉人张起岩等56位士子,及第、出身有差。

  虽然时断时续但绝非昙花一现

  有些怀疑元代曾经开科取士的人,面对笔者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找到的史料。

  也不好断然否定元代有过科举考试,但他们却认为元代的科举,不过是一现的“昙花”而已。

  持这种观点的人结论下得也未免有些过早了。

相关内容

服装设计师可以自学吗
服装设计师是可以自学的!学服装设计不难,入门什么的其实很简单,但是...
08-09
优质薄荷棒可以用来提神醒脑...
薄荷棒是可以用来提神醒脑的,另外人们在生活中适当的使用薄荷棒对皮肤...
07-23
优质发烧可以喝可乐吗
通常情况下,小伙伴们发烧最好不要喝可乐。因为喝可乐的话,可能会对自...
07-23
优质甲流测抗原也是阳性吗
甲流抗原检测为阳性,通常是指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为阳性,此时代表人...
07-23
股票面值和账面价值一样吗 ...
股票的面值和账面价值并不一定相同,股票的面值是在发行时由公司确定的...
07-23
优质甲状腺不好,能吃海带吗...
甲状腺,作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被比喻为人体的
07-22

热门资讯

名人读书小故事大全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
名人励志故事张海迪 这是名人励志故事ppt下载,主要介绍了简介;张海迪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成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成功属于敢冒风险的人_名人故事
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_100...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
谢家华个人简历及其创业营销经验... 谢家华个人简历及其创业营销经验分享,个人简历 谢家华zappos的创始人之一, 21岁放弃读博机会做...
胡锡进的创业:可以不同意,但不... 胡锡进的创业:可以不同意,但不能说我们恶毒,记者:你怎么看待南方系媒体? 胡锡进: 我对南方系媒体很...
故事:楼梯不好走_650字 想当年在东吴大学念书时,杨绛以 洋囡囡 的绰号闻名全校。她是大家闺秀,又是个美人胚子,据说追求者有...
年度创业家之美团网王兴:长期的... 年度创业家之美团网王兴:长期的"贪婪者",王兴当初并不被认为是团购王座最有力的竞争者。即使在今年年初...
勤俭小故事――季文子_550字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着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
故事:一副假牙拯救世界 早在16岁,丘吉尔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公学就读时,便饱受牙病的困扰。那时母亲经常抱怨,家中大把的银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