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腊莎 通讯员 习超杰
3月21日下午,在武汉商职医院医护人员休息的房间内,来自衢州骨伤科医院的护士陈庆收拾完自己的几箱行李,准备先寄一部分回家。两天前,陈庆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送了不少患者出院。当看到同行们开始陆续回家的消息时,陈庆第一次感到归心似箭,她在想,自己和行李,究竟哪个先到家呢?
陈庆是衢州市仅有的两名民营医院的援鄂护士之一,也是海尔医疗—邦尔医院第三批联合出征队中年龄最小的护士,只有25岁。年龄虽小,决心却大,当初医院的援鄂报名表格还没发下来时,她就试着联系和寻找可以去支援武汉的途径。临行前,为了方便防护服的穿脱,她毫不犹豫剪了自己的齐腰长发……“明明是个小姑娘,却‘杀伐决断’。”这是同事们对她的评价。
眼下疫情平稳,近一个月的援鄂生活就要划上句号。陈庆觉得过得好快,刚到武汉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就要回家了。“能早点回家最好了,在武汉的每一天,我都希望患者能平安出院。”陈庆说道。
“刚到湖北,路上只有八只鸟和一只狗”
说起自己这段援鄂经历,陈庆首先想到的还是刚看到疫情暴发时的心情。“看到武汉医护人员告急,我都想直接去武汉了,身为医护人员,更能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所以,在援鄂报名表格发下来时,陈庆二话不说就报了名,都来不及和家里商量。当衢州骨伤科医院援鄂人员确定下来时,陈庆的爸妈才知道,唯一的女儿要去当时全中国最危险的地方了。“除了注意安全,还是注意安全。”临行前,陈庆爸爸万般交代。
2月25日,陈庆在余杭邦尔医院集结完毕,向武汉出发。她在微信朋友圈写道:“之前就想去武汉旅游,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成,没想到第一次去武汉,竟然是在这种情况下。加油,平安归来!”经过12个小时的路程,陈庆和医疗队的其他7位成员到达武汉。第一次到武汉,陈庆在路上看得特别仔细,她还清楚地记得,车子刚进湖北时看到的场景。
“进入湖北境内就看不见人了,路过咸宁时,是一个志愿者自己开私家车载我们的,车子一路向前,我只看到八只鸟和一只狗在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这就是陈庆对湖北的第一印象,后来的湖北印象,就全与患者有关了。
“护目镜的水珠挡住眼睛,也坚决不能摘”
2月28日,陈庆经过培训,在武汉商职医院上了第一个班,每个病房里都住满了患者。护士搭班按照白天三名、晚上两名安排,当班的护士需要管理病房里的30多位新冠肺炎患者。在衢州骨伤科医院,陈庆是一名中医骨伤科的护士。来到武汉后的护理工作也主要是基本护理操作,陈庆觉得还是很顺手的,但上班前和下班后必须要做的事就没那么顺手了。
防护服需要提早一个小时到医院穿,层层叠叠地穿好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自己的眼镜外面还需戴着护目镜,说话、呼吸都常让眼镜起雾,一颗颗水珠挡住了眼睛,也不能把护目镜拿下来。下班后脱口罩、脱帽子、脱鞋套,脱一次洗一次。回到住处,换衣服、洗澡、消毒,平日里上下班出行也都是全副武装,在家爱打游戏的陈庆觉得自己这副装扮好像游戏里的人物,她说:“每天出门都像在‘跑毒’一样。”
除了护理工作,陈庆还是众多患者们的“跑腿”小妹。因为新冠肺炎患者都没有家属陪护,物资匮乏,日常生活十分不方便。常有患者在手机上下单,等待派送员将物资、食物等送到医院门口,再由护士下楼,无接触式帮患者拿。有时候上下楼好几趟,患者都觉得不好意思了,陈庆却觉得没什么:“我本来就是来帮忙的。”
“给患者们带去阳光和希望,也是一种治愈”
虽然上班时被防护服层层叠叠罩住,但陈庆还是喜欢和患者聊天。在武汉商职医院的患者中,大多都是中老年人,他们看陈庆,就像看孙女一样。陈庆说,病房里有一位奶奶常常郁郁寡欢,陈庆就经常鼓舞她动起来,跳跳舞。“我也想一起跳来着,但就是防护服太不方便了。”陈庆说,感染了新冠肺炎已经很难过了,如果能在心理上、精神上给患者们带去阳光和希望,那也是一种治愈。
患者吴爷爷一看到陈庆到病房,就很热情地和她聊天,还常对她说:“我们可是老乡啊!”这位吴爷爷老家在东阳,3岁来的武汉。几个班上下来,陈庆和病房里的爷爷奶奶聊起天来,就像是认识多年的朋友。“这些爷爷奶奶心态都挺好的,挺乐观的。”陈庆想到了还有一位70多岁的爷爷,尽管前不久自己的老伴因为感染病毒去世了,但他还是乐观地生活。3月19日,陈庆的最后一个班,这位爷爷还写了一则小故事字谜送给陈庆,并和她告别。陈庆也不忘安慰他道:“爷爷,您也快出院了哦,这两次的检查结果都是好的。”
初来武汉时,看到陈庆的朋友圈,她的朋友们总会问她怕不怕。陈庆总说,来都来了,有啥好怕的。在武汉支援了近一个月,陈庆说:“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份经历是我简历上最浓重的一笔,我很荣幸,也真切盼望疫情早点结束,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也请大家更加珍爱生命。”
上一篇:中非齐心 共克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