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夏燕 通讯员 张克和/文
当浙江遇见“标准化+”,会发生怎样充满想象力的变化?答题的思路,就蕴藏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时至今日,从企业到高校,从科研机构到政府部门,无一例外的是,“标准化+”已然成为之江大地上,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创新表达。
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故事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电商和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
讲述者:阿里巴巴
数字经济时代,标准化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起点,也是体现新商业文明开放、透明、共享、利他精神的原点。
2014年,阿里巴巴设立了专门的标准化部和由业务总裁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目前,其标准化工作涵盖了电商、云、安全、物联网、金融、物流、公益等领域,为电商和互联网行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高效推动了各项业务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阿里巴巴共参与制定300多项国际、国内标准,有效促进了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产品(服务)质量提升。
在阿里巴巴,建有一套“阿里标准化工作体系”。体系包括:制定“标准+业务”“高效协同”、适合互联网短平快、克服标准周期长的“敏捷开发”标准化工作方针;明确“渠道、协同、人才”等构成的标准化工作思路;形成“快速、多面”,符合个性业务的人才梯队策略;根据不同领域标准化需求,成立多个高效运转的“标局”;创新标准化部、委员会、“标局”等横向合作模式,凝聚力量开展标准化工作等。
每年12月21日,是企业的“标准日”。“标准日”的确定,不仅增强了全体员工的标准化意识,也加强了集团的标准化顶层设计及战略规划、整体布局。
一年一度的“阿里经济体标准化大会”,会邀请国内外专家与业务同行参加,播放具有特色的“标准化视频”,共商标准化大计,赋能各项业务更好发展。
练好内功的同时,阿里巴巴还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工作,主导制定了数据安全成熟度模型、ID2、跨境电商、知识图谱、多方计算、实人认证、区块链、黑灰产治理、物流等近50项ISO、ITU、IEEE国际标准,提高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其牵头成立的“SAEE”“IFAA”(会员有200多家)“ICA”(会员有500多家)“小程序生态孵化社区”“精灵联盟标准委员会”等联盟标准组织,一直助力行业提高安全和互通水平。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阿里巴巴还主导制定了健康码标准及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重要物资的企业标准,积极抗击疫情、造福民生。
故事
强化标准创新引领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讲述者:天通
创建于1984年的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国际电工委员会磁性元件、铁氧体与磁粉心材料技术委员会(IEC/TC51)第一工作组组长单位及浙江省铁氧体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天通近年来主导制修订了多项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并荣获IEC1906大奖、浙江省首届标准创新重大贡献奖。
在天通,标准化工作深受重视,不仅被纳入企业发展规划,还成为公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强有力的标准化工作人才和资金保障机制,独立的标准化研究机构,专职的标准化人员,形成涵盖标准化工作全过程的体制机制外,企业更持续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了一支有梯度、有活力的标准化人才队伍,推动标准化工作持续稳步发展。
近年来,从电子材料到电子专用装备,天通每布局一个产业,都坚持用标准引领发展,并按照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同步的理念,将创新成果体现到制修订的标准之中,有力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目前,企业已参与IEC/TC51、SEMIHB-LED、SAC/TC203、SAC/TC182、SAC/TC22等7个国际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一路走来,天通在标准化方面的努力,有效推动了我国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装备行业占领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在磁性材料领域,IEC/TC51中我国注册专家已由2人上升为9人,其中有2名专家担任了工作组召集人;已发布的71项国际标准中,由中国牵头制订的有5项;正在研制的10项国际标准中,由中国牵头的有9项。
同时,企业还积极推动将金属磁粉心划入IEC/TC51专业范围,开创了IEC/TC51的新纪元。在晶体材料、压电材料及电子专用装备领域,天通通过研究梳理相关标准体系,创新性提出了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提案,为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促进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下转07版)
(上接06版)
故事
以“标准化+”战略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讲述者:中国计量大学
作为省部共建高校,中国计量大学始终将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提升特色办学水平。
在标准化科学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标准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等,获批建设浙江省新型培育智库“一带一路”区域标准化研究中心,还与上海外经贸大学联合建立了“国际经贸规则与标准研究基地”。
强化特色引领,学校还不断提高标准化服务水平。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合作论坛、全国标准化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讨会等标准化会议,组织多人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标准化教育国际合作组织年会等国际会议并作专题报告。
作为高等院校,中国计量大学着力服务标准化战略,当好“智多星”——早前,其专门与义乌市政府合作共建了“标准城市”和国际标准化学院。
围绕标准研制服务,学校牵头和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31项,出版了《ISO/IEC导则 第1部分:技术工作程序》《ISO章程和议事规则》《标准化基础》《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实施指南》等系列中英文专著,起草了《浙江省教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参与制定《企业复产疫情防控规范》国家标准,主持制定了《健康码管理和使用规范》《普通高等学校线上课程教学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依托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ISO标准化培训基地、OIML培训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国家认证认可培训基地、全国标准化协会培训基地等,中国计量大学已开展了3期ISO技术委员会主席和管理人员培训、60期标准化技能高端人才等系列培训,壮大了标准化人才队伍。
故事
打造科研与标准化互融互促的“重要窗口”
讲述者:之江实验室
#p#分页标题#e#之江实验室是浙江省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智能感知、智能网络、智能计算、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目前,已布局脑机融合、新型架构芯片、先进人工智能算法等38个自主科研项目和“跨尺度量子态超精密测量与观测”“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等大科学装置。成立两年多来,实验室在服务国家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汇聚优势资源、谋划科研布局、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作为科技创新平台,之江实验室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创新提出了“科研与标准双轮并进”发展理念,以支撑、促进前沿性、基础性研究。
在组织建设方面,其成立了标准化研究中心并作为直属研究中心之一,这在科研机构中尚属首创。
针对内部融合,实验室先后制定了《标准化管理办法》《标准制修订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保障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并在其他19个研究中心设立了“标准化负责人”,形成标准化工作融通机制,实现了项目研究与标准化工作同步。
围绕平台建设,筹建了“浙江省数字经济标准创新联盟”,已集聚浙江大学、阿里巴巴、海康威视(002415,股吧)、新华三等30余家省内数字经济领域巨头;与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申报创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工智能);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化技术组织,已成为3GPP成员单位、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等,并正在申请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通信技术与架构系统委员会国内对口单位。
在标准研究方面,之江实验室和中国标准化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B5G/6G、智能传感器、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领域标准化研究,已在研13项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参与“知识图谱框架”等3项IEEE标准研制,并承担了数字经济省级标准化战略重大试点项目建设。
故事
以标准化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讲述者:省生态环境厅
近年来,聚焦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全省以标准引领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019年,全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7年下降1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全省I-III类水质比例分别比2017年提高7%和11%,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8年得到提升。
围绕美丽浙江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省生态环境厅一直积极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探索建立美丽浙江标准体系,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和管理。
在生态文明标准化探索中,涌现出了一系列全国首创标准,如湖州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在全国率先出台《美丽县域建设指南》;安吉推动制订《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云和率先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又如在全国首推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出台全国首个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管理规范等。
“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标准的规范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
去年,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撬动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创新,推进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区域全面实施 “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环评文件编制时间和费用平均缩减65%、55%。
除此之外,环境保护地方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已出台18项省级地方环境标准,其中13项为强制性排放标准。近年来,还发布了制鞋、工业涂装、燃煤电厂、城镇污水处理等排放标准,完成了污染地块修复、燃煤电厂废气监测等技术规范制订工作。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标准一体化,浙江充分对接上海、江苏等地,形成相互参考和征询的标准编制工作机制,促进共同提标。同时,提出了以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博客,微博)主的任务清单,先行在示范区探索统一标准。
(下转08版)
(上接07版)
故事
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
讲述者:省文化和旅游厅
早前,为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研究制定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2019-2022)》,突出以“标准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改革思路,力争通过四年努力,将浙江建设成为全国文旅标准化标杆省。
围绕标准化工作,该厅成立了专班,协调解决标准化发展中的全局性问题。11个设区城市的文化和旅游部门也明确了负责标准化工作的领导和业务处室,协同推进全省文旅标准化建设。
实践中,按照文旅融合的要求,其在“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省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动成立市级文化和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发挥标准化专业技术队伍对推进文旅标准化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制标机制完善方面,则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标技委、业务处室作用,严格把关,确保标准出台后的实用性,目前已发布长三角通用旅游地方标准4项。
制标之外,还有贯标、用标。
针对此,省文化和旅游厅加强标准体系研究,梳理出文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浙江省地方标准290项,分解落实到相关处室进行宣贯。并且,加强标准宣贯培训,对全省文旅主管部门、开展标准评定和文旅企业的人员进行培训,使标准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此间,其组建了专门的标准评定委员会,对星级饭店、A级景区等进行评定,并开展试点示范,全省4个市、县和6家企事业单位已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上述之外,该厅还积极组织专家开展文旅融合标准化工作调研,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对标日本提升浙江文旅标准化水平。
故事
标准化赋能质量变革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讲述者:台州
近年来,台州围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总体部署,深入实施“标准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标准化+”行动,助力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台州一直全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质量提升。目前,已在智能马桶、泵与电机等14个产业的366家企业、43类产品中开展对标达标提升工作,共形成达标结果1727条,企业数和达标结果数均居全国设区市第一。
#p#分页标题#e#围绕对标升级,该市精准查找国际先进标准,提取关键指标进行比对,已编制对标技术方案162个,数量居全国设区市第二。同时,发动全市18家技术机构,对接49个行业协会、5144家企业共同参与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量身定制提升方案14个。
统计显示,2019年,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8.7%,比2017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实现了“零”的突破;自我公开声明企业标准总数达28968项,居全国设区市首位;在建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14个,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台州,以专利与标准融合为突破,也成为拓展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企业提升专利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专利。如34家智能马桶企业围绕4大关键零部件开展技术攻关,已获得授权专利2032件。
专利标准化方面,则组建了缝纫机、模具等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建立专利许可、利益分配等机制,通过构建专利池、专利交叉许可等途径,将核心技术融入标准,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团体标准。截至目前,已有47家企业将170项专利融入56项“浙江制造”标准。
长期以来,台州还鼓励企业用好标准、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效占领市场。如电动自行车产业在符合新国标的基础上,制定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标准20项,目前新车型已占全国市场80%以上的份额,年销售收入增长20%。
都说标准化建设离不开机制创新的保障。目前,台州市、县两级已制定出台12个政策措施文件,推动将标准化和产业深度融合,市、县两级标准化专项资金明确了26个方面的奖励措施,最高单项奖励达100万元。
故事
创新实践“标准化+”战略助推高质量绿色发展
讲述者:遂昌
标准化是引领加快发展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丽水遂昌,标准化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据统计,该县已承担全国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1个,主导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共计79项,发布地方标准规范113项,实施各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2个,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生态是遂昌最靓丽的底色。当地以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建设为契机,创新探索出以“标准体系+项目推广”为核心的生态发展模式,率先制定《洁净乡村建设规范标准》,发布全国首个 《农村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实现县、乡、村、户四级联动共抓生态大保护的格局,形成了标准化、模块化、可复制的乡村振兴“遂昌样本”。
同样地,“标准化+价值转化”则成为遂昌培育发展动能的路径所在——
正在制定的 《生态价值转换评价指南》等8项标准,努力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已制定全省首个原生态农产品(000061,股吧)地方标准规范,先后建成茶叶、竹笋、林下经济、油茶等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和全国首批标准化服务业试点;开展省级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标准化试点,在特种纸、金属制品、竹炭等领域主导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8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提交 《电解电容器纸》国际标准提案,助力“遂昌制造”迈向产业链中高端。
把标准化和 “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改革有机结合,遂昌还在全省率先制定便民服务系列标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省级标准化试点,创新推出“民事村了”基层社会治理省级标准化试点,加快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遂昌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