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是昨天写给今天、今天写给明天的一页页历史。”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对家书的诠释拉开2020年“华师故事”的序幕。7月11日,“华师家书——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华师故事’”在科学会堂发布。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行走于家书的字里行间,讲述7个感人至深的华师战疫故事,传递战疫精神,彰显教育力量。
2020年“华师故事”发布会现场。华中师范大学供图
“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抗疫志愿者”“我主要负责为居民团购和代购,大家都喊我‘菜篮子管家’”“我在方舱医院,今天又送走了一批康复病人”……一张中国地图平铺在屏幕中央,天南海北的学子们朗读着写给老师的“家书”,讲述自己的战疫故事,展现着有初心、知使命、敢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形象。
乡国此时阻,家书何处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应该行动起来。”放寒假回到四川汉源的辅导员李鸿想为物资紧缺的武汉做点什么。她收集了武汉各家医院紧缺物资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并提笔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信,请求政府工作人员将善款用于购买医疗物资并紧急运往武汉的各家医院。
“要做好身心两重防护,我们在桂子山,等你们早日归来!”疫情期间,母校也时刻惦念着远在五湖四海的学子们,一封封“华师家书”在屏幕上不断出现,传递着无尽的温情与爱意。
华中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汽车运输服务中心主任肖建忠分享抗疫故事。谢小琴摄。
“腊月二十八,我接到紧急任务,之后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各大医院,接送疑似和确诊病人,一天跑十几趟。”华师后勤保障部汽车运输服务中心主任肖建忠分享他的抗疫故事。
防疫物资紧缺,肖建忠把塑料袋套在头上,戴上手套、口罩一趟趟接送病人,人不离车,机不离身,累了就在车上眯一会,饿了就吃泡面。怕把病毒带给家人,肖建忠77天后才敢回家。“我也有过害怕和恐慌,但我是队长,是党员,保障用车是我的职责和使命,救护车要一直开下去。”肖建忠说,“我只是做了应做的普通事情。”
消杀队员背着几十斤的设备,一栋栋爬到顶层,摘下口罩透气,消毒水会伤害呼吸道,不摘的话又无法呼吸;校医院门诊24小时不停歇,医护人员累计接听患者问诊电话13000余次,配发处方15000余份、中药汤剂16000袋……为了守好华师这个大家,许许多多的教职员工主动舍弃自己的小家,选择成为一名平凡的战疫英雄。
武汉按下了“暂停键”,但老师们的育人工作却没有停。美术学院辅导员代表王璐坚守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岗位,用真心真情给每一个学生家长寄出爱的“家书”,“家里的两个孩子经常早上一碗稀饭撑到晚上,但是一想到195个毕业生背后有195个家庭,我只能安慰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还有很多’。”
抗击疫情中迸发的精神伟力,生长在桂子山的风雨中,繁茂于师生们的心坎上。疫苗试验志愿者李智、方舱教师陆方喆……他们既是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也同样是父母、是子女。他们把一缕缕情愫,写进了一封封家书,既有担当的勇气,更有不舍的思虑,行行暖心,字字泪目。
疫情也时刻牵动着校友们的心。校友、武汉钢花小学教师华雨辰疫情期间拿起测温枪,走进方舱医院,守护武汉万家灯火的人们;校友张艳国教授和音乐学院教师许曾共同创作抗疫歌曲《中华楚天》,唱响华师精神和楚天情怀;海内外40万校友互帮互爱、守望相助,用行动写出了一封给母校的“家书”——累计为湖北抗击疫情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1.2亿元。
艺术战疫、体育战疫、心理战疫、科学战疫、网络战疫……有的家书是一封信,有的家书是一首歌,有的家书是致敬,有的家书是承诺。这场极具亲和力与感召力的故事会以“抗疫家书”为主题,以桂子山战疫中的榜样人物、感人事迹和战疫成果等作为生动教材,创新采用虚拟时空的特效制作,结合书信、日记、朗诵、歌曲和对话的形式进行展映,讲述华师战疫故事,彰显华师教育之魂。(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通讯员谢小琴、毛军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