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快艇駛向海灣,游客等候下海。
圖②:下潛前,王伏強(右)帶游客適應海水。
圖③:王伏強結束潛水。
本報記者 黃曉慧攝
圖④:海南景色。
資料圖片
追夢人:王伏強
曾是漁民,現在成為海南三亞的潛水教練,帶游客領略海底世界的奇妙。
6年漁民生活讓他見識海洋的奇妙
清晨,經過一夜休整的王伏強,醒來后簡單梳洗完畢,坐上通勤車前往蜈支洲島景區。
蜈支洲島坐落於三亞北部的海棠灣內,全島呈不規則蝴蝶狀,面積1.48平方公裡。王伏強已經在這島上工作了11年。下了車,他乘游船登島,再換快艇前往離岸停泊的游艇。潮起潮落,船來船往,臨近春節,游客漸多,他幾乎每天都要泡在海水中。
王伏強生長在魚米之鄉湖南常德,做漁民前,他領略的大海只是小學語文課本裡的模樣——《富饒的西沙群島》裡說:“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淺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
18歲那年,他隻身來到三亞,第一次真正見到大海。看到漁船招工就去應聘,跟著船老大出海,端茶倒水、打掃船艙、陪船老大聊天,后來身體強壯些了,能拖網、能開船。“我不暈船,在船上生活一點問題沒有,只是平衡性不大好,在甲板上站不穩。”王伏強說,6年多的漁民生活讓他見識奇妙的海洋世界,認識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也成為如今他給游客講解的知識寶庫。
“台風天、休漁期都出不了海,而且一到海上,基本與家人失聯。”在海上漂泊多年后,王伏強決定轉行。
“我像一位海下導游,帶游客到最美的區域漫步”
上午9時,陽光洒在海面上,清澈的藍色世界在海平線處折疊,海與天延伸至無限遠,互為鏡像。王伏強來到“龍之子”號游艇上,第一波潛水游客已在此等候。
“您好,我是蜈支洲島0080號潛水教練……”王伏強的教學開始了。
除了水下呼吸方法、交流手勢外,王伏強還給游客上了一堂海洋環保課。
10多年前剛做潛水教練時,王伏強還不太了解海洋生態。有些游客看到美麗的珊瑚興奮不已,沖上去像薅白菜一樣掰珊瑚。“美麗的珊瑚很脆弱,一旦破壞了,很難再生,心疼極了。”他說。
講解完畢,王伏強跳入水中,檢查並穿戴好氣瓶裝備,再仔細檢查游客的氣瓶裝備。確認無誤后,他游到浮毯邊。游客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順著浮毯滑到他的身邊。
給游客穿戴好氣瓶裝備,把魚食遞給游客時,王伏強仍不忘囑咐:“投喂魚食是為了吸引它們過來拍照留念,裝魚食的塑料袋您自己拿著也行,給我也行,請千萬不能扔在海裡。”
王伏強帶著游客在水面上感受潛水推進器的速度,適應海水,准備下潛。
在這片海域3米至12米的深度,他閉著眼睛都能找到凶猛的馬鞭魚、容易上鉤的泥斑魚,哪片珊瑚茂密,哪片海膽、海參常出沒,魚蝦們在沉船裡的房子長啥樣,他了如指掌,會視游客的心理和體能情況,像一位海下導游,帶游客到最美的區域漫步。
約一個小時后,游客上岸,意猶未盡,又在游艇的休息室裡向王伏強詢問剛才看到的那些五彩斑斕的魚兒叫什麼名。這是王伏強工作中難得的空當。
安撫游客的情緒、保護游客安全是潛水教練最重要的工作。“看到我的兩個拇指都是彎曲變形的嗎?”王伏強伸出雙手,“到了水下,有些游客高度緊張,會突然緊緊拉拽我的手。碰到極度恐慌害怕的游客,比哄小孩還難,不過這也是我們工作的成就感和價值所在。”
中午,在游艇上吃過盒飯后,王伏強的新一輪下水開始了。帶過四五個游客后,太陽就開始落山了,他也卸下裹了一天的“水”,回到宿舍,拿出手機,和遠在老家的妻兒通話。
“隔段時間不下水,心裡就痒痒的”
王伏強的很多漁民朋友都轉產轉業,有做潛水教練的,有開私人潛水俱樂部的,都沒離開這片海。盡管常年的海水浸泡讓他患了風濕病,但王伏強說自己有水癮,“隔段時間不下水,心裡就痒痒的。”
水裡有他參與移植的珊瑚,已長成一片重疊的珊瑚海。水裡也有他心疼的動物,他還會參與救助海洋生物的志願活動。
半年前,一頭鯨在三亞海域擱淺,潛水教練們輪流值守救護。“它失去方向游不動了才會擱淺,用頭不停地沖撞網箱的邊緣,我們就用身體筑成‘人牆’去護住它的頭。”當時正值酷暑,太陽暴晒鯨的外皮,潛水教練們日夜守護,不停地往它身上澆水。然而,四天的救護還是沒能留住這頭鯨的生命。王伏強說起當時的情形,一改帶游客時的爽朗,語調平緩而傷感。
潛水是個青春活,40歲的王伏強過些年也不得不去做別的工作。“可我舍不得這片海。”他說。
王伏強的記事本
過去捕魚,近海很難捕到大魚,遠海一去就是個把月。轉做潛水教練后,我帶各地的游客親近大海,有趣多了。
版式設計:郭 祥
(責編:周倩文、關喜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