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力气整治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
近日,黑龙江省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具体措施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非紧急的会议,下级部门不得连夜开会传达、急于表态、急于报告。正如“通知”的名称所言,这是为了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
近来,形式主义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盆景式”调查、“花架子”研究屡见不鲜,有的驻村第一书记甚至要将本单位的同事都叫过来帮忙填表。因为在其工作中,各类登记表、调查表、明细表、记录表很多,并且这些表格不得有任何涂改,否则就是不合格。“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都难以招架。扶贫的第一书记实际变成了“填表书记”。
“连夜”也是近来的高频词。上面开个会,下面就连夜传达;媒体曝光了一件事,就连夜召开会议进行整改。拿“3.15晚会”来说,不知道有多少地方的多少部门盯着电视屏幕,一旦自己地盘上出了问题就“连夜整改”。实际上,自己地盘上有无问题,当地部门是最清楚的。工作不是做在平时,而是基于防范,基于表态,急于表态,这其实就是形式主义。
为什么会经常出现“连夜传达”?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上面需要听到“回音”,以显示其“权威性”;二是下级需要抓紧表态,以体现其重视性和服从性。后面这种情况,与其说是下一级的雷厉风行,不如说是“媚上”,并不是所有的会议精神都需要连夜传达。上面这两点其实就是形式主义,但这种形式主义被披上了“坚决迅速贯彻落实”的外衣,其危害性更大。
为什么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有所抬头,是上下两级都需要“政绩”。对上级而言,一些地方顶层设计不切合基层实际,导致基层工作难以开展和推动。而在考核时,一些地方又流于数字考核、图表考核的浅显层次。上级的形式主义必然导致下级的形式主义,这是一个常识,也是规律。
同时,对基层而言,也源于一些单位和个人缺乏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政绩观、群众观出了偏差,相较于扑下身子真落实,在形式主义上面做文章显然更容易。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基层工作的人员很辛苦,如果是处在疲于应付的状态下,那实际工作就很难开展,所结出的“果”也只能是口头上的“果”和表格中的“果”。
这次,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明确要求“非紧急的会议,下级部门不得连夜开会传达”,就是在对形式主义“开刀”。这一规定,不但不会削弱省委省政府的权威,反而是给下级“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一点值得点赞,也值得很多地方去学习。这是上级在自己身上“动刀”。
除了“连夜传达”之外,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比如“工作留痕”造就的“填表干部”,再比如动辄就“一票否决”,动辄就签“责任状”等。形式主义一方面使得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也给一些干部钻空子留下了空间,使得“媚上”的现象不断发生并且理直气壮。
党的十九大以来,作风建设持续纵深推进,形式主义等“四风”问题得到极大遏制。然而,“四风”仍会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 形式主义误国误民,群众对之深恶痛绝,必须下大力气加以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