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期货研究员没有前途,至少蔡雨欣(化名)是这么认为的。
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接到了蔡雨欣的电话,“我辞职了,咱们吃个饭吧”。一个月前记者见到蔡雨欣时,她在台上自信地探讨期货行情,光彩照人。这次再见,她粉黛不施,疲态露出。
“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一晃眼我做这行都快三年了。”蔡雨欣静静地坐在我面前,沉思了很久说道,“压死骆驼的绝不是最后一根稻草,雪崩之下没有哪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落差
蔡雨欣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大学本科时担任学生会主席,因为学习成绩好,被保送读研。研究生在读期间,蔡雨欣偶然接触到期货,这成为她后来成为期货研究员的契机。
当时,上海一家期货公司在学校路演,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进行期货知识科普培训。“我当时抱着好奇的心去了解期货,觉得蛮有意思的。并且想着多条技能多个工作机会,之后还买了期货教材准备考试。”蔡雨欣回忆称。
“考试之后便逐渐做模拟盘,并且参加相关比赛。这个过程也掌握了一些策略和技巧。”蔡雨欣谈到,“可能基于此,研三时我参加学校校招,成功被录取成为一位期货分析师。” 事实上,三年前的期货研究员岗位的竞争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蔡雨欣拿到了最让同学羡慕的工作。
但是很快,蔡雨欣便陷入“失落”之中,她发现这个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样光鲜亮丽。“工作没多久,我发现这份工作跟自己想象中的行研工作差太远,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项目,我每天做的更多的是在数据库中复制粘贴,对着同行的报告。以及需要辅助公司处理琐碎的事情。”蔡雨欣称。
她向本报记者介绍,其实大部分研究员日常工作基本上是这样的:先到国外网站上找数据,之后复制粘贴、录入到表格里。再之后就是根据这些数据分析相关性,写出报告。最后,行业研究员会将这些写好的报告发给总部决策部门,当晚就可以从网站上看到刚出炉的研报。
“当时,我把工作中遇到得这些问题归咎于公司的平台。所以想着跳槽到头部期货公司。”蔡雨欣谈到,两年前她去面试过头部的一些期货公司。但由于经验、人脉资源的缺乏,没能跳槽到心仪的期货公司。
跳槽失败给蔡雨欣带来另一种冲击。她叹了口气:“其实所有研究员大抵都这样,也许那些所谓大展宏图的梦想都被现实搁置在一旁,从事金融行业其实归根结底是自我修行。”
一边是在原公司的大形势下郁郁不得志,另一边没能跳槽到更好公司。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蔡雨欣似乎已经进入“死局”。
质疑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这三年的工作,那就是‘忙,非常忙’。”这是蔡雨欣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全国各地到处跑,上午还在陆家嘴(600663)谈笑风生,下午就到了工厂车间,挽起袖子和工人唠嗑。甚至,常常三更半夜还要给客户做心理辅导。”
蔡雨欣无奈地向记者吐槽:“忙点钱多可以理解,我每天似乎日理万机,刚上班第一个月的工资却不到五千。最关键是这种低工资得状态不只是一两个月,可能要维持几年。可以说,干别的行业最初能挣够生活费,但是干金融行业最初却会饿肚子。”
有意思的是,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相关数据,其中金融业工资仅次于计算机位居榜眼,年收入达到122851元。对此,蔡雨欣感叹一句,“对此公布的数据,估计许多业内人士都感言自己拖了行业的后腿。”
除了工资回报不高之外,她还提到令人心累的事情,作为卖方公司,期货研究员不得不去“跪舔”买方。“并非所有的客户都很好说话。客户亏了,挖苦也好,数落也罢,你得一忍再忍,不能露出一丁点不耐烦。正如老员工们所流传的一句话‘如果这个客户非常重要,你还要笑面相迎,他打了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也伸过去’。而这就是行规。”她的言语间透露着无奈。
另外,蔡雨欣坦言最令人崩溃的是内心的自我质疑。“说句实话,每个分析师的报告其实是不一样的,对于客户而言,研报更多的是参考价值,并不会当成风向标。蔡雨欣苦笑了声,“所以我们这行可以说是‘靠天吃饭’。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钱也多,不管看不看报告,每个人都来市场上捞一点。”
此前,记者在跟某期货分析师交流时,他也苦笑道,“市场上绝大部分研究员大多如此,真正做到业内高收入的屈指可数。整个行业鱼龙混杂,也并非所有的分析师都是技术出身。有趣的是,不少分析师是是依靠给客户讲故事,尤其是行情好的时候,说不定会赚的更多。”
逃离
未来该何去何从?“或是再见,或是不见。”蔡雨欣说,三载光阴,一朝别离,个中滋味,欲说还休。
还会继续做期货研究员吗?对于记者的提问,蔡雨欣苦笑了一声,“说实话,我自己都没想清楚。从行业内探听到的消息是,大多离职的人一般分为两种,一些人还在期货公司之间转来转去,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另一些人调跳到其他领域,比如资管、基金等” 。
她补充道:“确实有不少研究员‘卷土重来’,但事实上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除个别头部期货公司外,大多期货公司之间差异不大;其次,卖方始终是要依赖买方,期货研究员无法要面对这个现实。结合自身而言,在经历了一年的转型之后,我认为自己不太再适合继续局限于原有的品种研究,希望拓展自己。”
如果要转行,那会往哪个领域转行呢?蔡雨欣回答记者:“我可能会转向券商或是基金公司” 。同时她也表示,再或许未来做些量化计算、对冲分析,尤其是打算在美元利率、国债、外汇实盘交易方面多积累了一些经验。
利奥·梅拉梅德(Leo Melamed)写了本书《逃向期货》,于是这本书成为了所有期货人的“圣经”。蔡雨欣自嘲道:“我觉得我的心路历程也可以写本书了,叫做《逃离期货》。”事实上,蔡雨欣只是行业中一个缩影,在这个圈子里还有无数的分析师和她一样。大浪淘沙,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的人来了却又淹没在沙群中。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之处,蔡雨欣一个人走上了回家的路。
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育力度应加大
日前,南开大学高校期货人才项目通过校外企业通识课公开招标,成为南开大学2017-2018年度校级E类通识选修课,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意味着我国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尤为迫切,也对衍生品市场提出了强大的风险管理需求。
#p#分页标题#e#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期货公司数量不足150家,期货营业部1700多家。未来随着更多现货企业、金融机构进入参与期货以及期货经营机构自身多元化发展需求,对衍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进一步提升。但由于现有的期货人才数量有限,且衍生品知识教育还未能在高等院校得到普及,因此专业人才的短缺与市场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3月15日,中国证监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提出要发挥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作用,将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等院校中普及证券期货知识,提升大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投资风险意识及理财能力。
实际上,在此之前,为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国民金融素养以及加强衍生品行业人才培育,大商所2016年即提出高校期货人才培育战略,2017年开始实施项目,探索前置期货人才培育工作,面向高校大学生培训期货知识和市场实务基础,为社会和未来持续培养期货行业后备人才,并探索出一条衍生品投资者教育、提升全民风险管理观念的新路径。
受过专业衍生品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走向全国各行业,不仅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正确认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衍生品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在全社会全行业深化风险管理观念。
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3月,大商所已联合8个地方期货业协会、50家期货公司,与67所高校开展了90个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开班培训超过6200名学生。
推动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和高校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和教育资源,来进一步推动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现代风险管理意识的人才。(中国证券报 马 爽)
力推衍生品教育纳入高校教学体系
日前,证监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证监会将着力推动开展发挥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作用,开发证券期货知识学习资源等工作。在此背景下,期货市场率先作出相应工作。
阳春三月春意浓。开学季,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李心雨走进了期货衍生品选修班,大商所党委书记、理事长李正强要为大家讲授开班第一课《衍生品市场的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29岁的李博雅在永安期货研究中心的大楼里,正忙碌的工作。两年前,还在学校读书的李博雅参加了大商所支持、永安期货与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6个月的系统学习和实习历练,为他打开了通往大宗商品领域的职场大门。当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感到困惑的时候,李博雅已在永安开启了商品研究员的职业生涯。
事实上,早在大商所2016年便提出高校期货人才培育战略,2017年开始实施项目,探索前置期货人才培育工作,面向高校大学生培训期货知识和市场实务基础,为社会和未来持续培养期货行业后备人才,探索出一条衍生品投资者教育、提升全民风险管理观念的新路径。
67所合作高校 惠及逾6200名学生
与我国衍生品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相比,衍生品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衍生品知识教育在高等院校还未普及,已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大商所理事长李正强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尤为迫切,对衍生品市场提出了强大的风险管理需求。随着豆粕期权上市,原油、铁矿石、PTA期货国际化,商品互换业务上线,我国衍生品市场已进入既有期货又有期权,既有国内又有国际,既有场内又有场外的发展新阶段,步入多元开放时代。在此背景下,专业人才短缺与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矛盾不断凸显,成为当前行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如何推动高校期货人才培养、解决行业人才瓶颈,大商所进行了持续探索和尝试。自2017年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以来,大商所秉承“培养高端人才,将衍生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理念,持续推动各地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金支持,在全国高校开设衍生品市场功能和作用相关课程,并纳入高校学分教育体系,丰富国民教育理论和金融教学内容。
李正强强调,通过前置期货人才培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毕业前树立“三个意识”,即生产经营活动始终面临价格波动风险、该风险可以被管理和转移、管理转移风险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受过专业衍生品教育的学生未来将走向全国各行业,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对期货衍生品市场的正确认识,进一步发挥衍生品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在全社会全行业深化风险管理观念。
期货教育走进高校的“星星之火”一经点燃,便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至今,大商所已联合8个地方期货业协会、50家期货公司,与67所高校开展了90个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开班培训超过6200名学生。与大商所合作开展培育项目的高校包括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双一流高校和16所原211高校。
完善校内课程 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衍生品市场起步晚,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社会大众的眼中仍属于“小众市场”。对于还未踏入社会职场的学生而言,衍生品市场显得陌生和高冷。为激发学生了解、学习期货的兴趣,各地项目在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学分制度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据大商所会员服务部周欣介绍,高校期货人才培育项目课程每学年不少于48学时,课程设计贴近衍生品行业发展前沿。“这样的课程设计既帮助毫无期货知识基础的学生逐步理解期货市场运行方式和品种特点,又可以有深度接触期权、风险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强化学生对期货行业的理解认识。”永安期货-浙江工商大学项目负责人隋婧婧说。
参加了2018年高校教师衍生品研修班的广东工业大学孙有发老师表示,金融是鲜活的实践,在研修班学到了实际案例和经验,填平了课本与实践之间的鸿沟,真正把期货讲到田间地头、钢矿企业,对在象牙塔里缺少实践的教师很有启发,也让我们在日常授课中更加得心应手。
为激励学生踊跃参与,大商所还推动各高校将期货人才培育项目作为学分教育。在已开展的90个高校项目中,纳入学分教育的占85%此外,大商所为优秀学生设立了“大连商品交易所奖学金”,至今已向900多名学生发放奖学金约200万元。(证券日报 王 宁)
期货机构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p#分页标题#e#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2018年,可谓是期货市场的“而立之年”。这一年,是我国期货市场风云激荡的一年,也是富有创新改革的一年。2年期国债期货、纸浆期货、乙二醇期货等品种陆续上市,铜期权开创我国工业期货期权品种先河,期市多元化方向明确。原油期货挂牌交易,铁矿石期货、PTA期货成功引入境外交易者预示着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征程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国际化、多元化发展在为期货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期货经营机构提出一个难题:究竟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海尽天是岸,山高人为峰。毫不夸张地说,人才的水平决定公司乃至行业发展的高度。然而期货行业正面临着从业素质高要求与人才供给不足且流动性高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截止到目前,国内期货公司共计149家,期货营业部1670多家,国内期货行业就职从业人员30148人,对比前两年的从业人员数据有了一定的增加,但这依旧无法填补行业规模激增、期货公司业务创新所带来的人才缺口。期货行业“小行业,大市场”,不考虑金融期货,仅仅是商品期货相关的现货企业都有近30万家,这些企业需要的是大量的专业化、复合型的期货人才。期货人才不仅要熟悉衍生品行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深入研究产业链的运作规律,从产业链的供需情况、基本面信息寻找投资机会,并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化的服务。然而相较行业的发展速度,人才培养的速度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高校教育中衍生品知识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即使接受了基础知识教育的高校学生,因为缺乏实操经验也难以达到上述条件。同时,期货从业人员大多从事传统经纪业务,高端创新复合型人才紧缺。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专业知识扎实、行业经验丰富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更加倾向于选择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期货人才的高流动性则给原本就人才供应紧缺的现状雪上加霜。
人才是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厚植企业优势的重要引擎。如何在行业人才相对紧缺的背景下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对于期货公司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才培养,百年大计。在国外,金融人才从娃娃抓起、从老师入手的理念较为盛行。以纽约为典型代表,其对初高中学生的教育是从老师入手的,投教材料建议老师可以通过八个步骤引导学生了解金融市场。澳大利亚也提供给学校老师免费的教育手册和资源,以期能借此途径帮助中学生学习。在我国,多年以来,在监管部门、交易所、行业协会等纷纷支持与引导下,各期货公司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大力加强期货公司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今年5月11日,郑州商品交易所发布了《关于举办首届“郑商所杯”大学生模拟交易大赛的通知》,积极推动期货公司征集合作高校,大赛于7月1日开始,9月30日结束,取得了297家高校11202人参与,190人获奖的优秀战绩。大学生模拟交易大赛,与大学生金融衍生品知识竞赛、衍生品高校研修班等模式相辅相成,搭建了一套大学生衍生品人才培养体系,相信假以时日,该体系将成为解决目前期货行业人才紧缺的良好手段之一。大学生衍生品人才体系的搭建,很好地体现出期货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从期货公司而言,期货人才的培养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储备人才库的建设需要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为自己公司引进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将更好地发挥行业“造血”功能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广发期货多年来也是在不断探索“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模式,公司本着“既做理论的探索者,又做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既在制度保护下成为物质财富的拥有者,更要成为高尚品德的秉承者”的人才观,通过与高校合作创办毕业生实践基地,研究基地的方式,借助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高校客座教授、联合培养学生等途径,不断探索期货行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路径。我们深知,人才强则公司强的硬道理。2009年至今,公司陆续举办了“广发期货走进高校”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研讨会、讲座,甚至系列衍生品课程,仿真交易大赛等等方式,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有效地将理论向实务靠拢,有效地缓解和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缩短了应届生进入衍生品行业的适应阶段,也较好地体现了期货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
同时,广发期货也在尝试推进金融人才从老师抓起。公司近期在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推进与高校共建金融实验室的新型合作方式,旨在整合期货公司、高校甚至行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和教师们提供直观地体验期货市场交易过程和运行机制的平台,为学生和老师们提供创新研究的平台,一方面培育理论+科研+实操+实践的综合型人才,切实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让高校教师有一个更好地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理念的途径,以期最终为期货市场孵化一批具有发展潜质、能够促进行业发展战略落地实施的继选人才。
就吸纳人才、留住人才而言,期货公司则需要建立、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以及激励机制。广发期货崇尚“专业制胜,坚持以知识为动力,以价值创造者为本;我们倡导自我批判,锐意进取,不断超越”的核心价值观,在人才招募上,本着“严格选才、人岗匹配、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用人方面,则一方面通过构建培育机制,“因材施教”,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从业经历的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案,开发高潜力的人才,锻造出一支专业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服务团队,力争在期货市场取得创新性、前瞻性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利用激励机制,为员工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打通员工职业发展晋升通道,人尽其才,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维持团队的稳定性。
孙中山说“治国经邦、人才为急”,行业的发展何尝不是“致企业之治者在人才”,优秀的人才是领航期货行业发展的动力,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企业与人才二者互相依存,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发展,是每个行业参与主体需要长期思考和践行的问题。(作者系中期协第四届理事会人才造就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陈姗 HF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