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下行壓力加大。中國大力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做好“六穩”工作。“六穩”工作效果如何?中新網推出“解碼‘六穩’”系列報道,展現“六穩”成效與經濟發展邏輯,透視中國經濟發展脈絡和前景。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15日電 題:穩就業提前交卷!中國提前完成全年新增就業目標
記者:李金磊
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形勢下,作為“六穩”工作之首,穩就業目前可謂“相當穩”。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前10月城鎮新增就業1193萬人,提前兩個月實現全年目標,調查失業率也略有下降。
資料圖:招聘會現場。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成績
——新增就業提前2個月實現全年目標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判斷宏觀經濟是否穩定運行的重要指標之一。
2019年,中國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制定的就業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
如今,城鎮新增就業的目標已經提前兩個月完成。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93萬人,提前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
城鎮調查失業率也處於調控目標之內。數據顯示,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1%,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
除了就業的主要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勞動力市場也供求基本平衡,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
人社部10月份發布的數據顯示,三季度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為1.24,市場運行基本平穩。2019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與往年基本持平,1-9月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33萬人,已經完成全年130萬人的目標任務。
2019年10月12日,“2020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季活動”首場研究生專場招聘會在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辦。 李士坤 攝
探因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周期性問題與結構性矛盾疊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中國三季度GDP增速回落至6%,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為何能提前完成新增就業目標,城鎮調查失業率也在下降?
——經濟增長總體平穩,GDP不斷擴張帶來增量效應。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表示,今年前三季度GDP仍然保持了6.2%的中高速增長。據測算,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概帶動就業在兩百萬左右。實際上, 6.2%的增速應該能夠帶動1100萬到1200萬之間的就業總量。
中國勞動學會特約研究員蘇海南對記者表示,盡管受到國際貿易摩擦沖擊,但中國經濟增長依然基本平穩,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基本面“大底盤”的托底效應,為就業擴大奠定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吸納就業更多
劉愛華指出,這些年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在鞏固,相對工業來講,服務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更強。到2018年,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已經上升到52.2%,每年都在提升,所以產業結構的變動是重要的因素。
蘇海南也指出,與第一、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多,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就業彈性系數更高,就業增量遠遠大於一、二產業。
——穩就業政策持續發揮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國家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大力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解決就業、吸引人才的政策。
蘇海南說,當前穩就業政策體系完備,針對性更強,各級政府突出就業優先政策導向,包括降低社保費率政策,支持企業穩定崗位,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落實就業援助制度等,為今年擴大就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新產業、新業態吸納大量就業
趙錫軍指出,新興產業發展較快,共享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創造了大量崗位,吸納了大量就業。
劉愛華表示,目前支持靈活就業的新業態越來越多。而且近些年來,國家對創業創新的政策激勵也越來越多,所以靈活就業人數在不斷增加。
圖為畢業生求職者排隊遞簡歷、面試。 陳文 攝
展望
——穩就業仍需繼續發力,不能掉以輕心
對於未來就業形勢,蘇海南表示,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存在“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的現象﹔而且,在外貿受到外部不確定性的沖擊,以及低端產業對外轉移的影響下,就業壓力不容小覷。
蘇海南認為,一方面要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不跌破合理區間﹔一方面要繼續抓好經濟結構調整,同時繼續抓好現行就業政策的貫徹落實,從而促進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的就業。
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在2019年第三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就業工作確實面臨挑戰和壓力,將繼續突出就業優先政策導向,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強化各方面重視就業、支持就業的導向,形成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循環。
具體措施包括:支持企業穩定崗位,落實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力度,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的企業給予社保補貼、貸款貼息、稅收減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轉崗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支持力度,等等。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