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先生说,摩尔定律不会死,已变成一种经济学规律。
◎短视频的“短”字里,跟“微博”、“微信”、“微服务(云服务的服务架构)”、“微国家”(小小应许之地)里的“微”字,以及“轻应用”、“轻模式”里的“轻”字,既是一种时间的进一步碎片化,也是一种“重量”的碎片化。
◎这种比拼也是媒体形态的“去中心化”,看谁能建立更为标准化、又短又轻又完整、参与群体更广更下沉的形式。
今日头条是另一种轻,但它主APP并没有改变链接的内容本身的形态,它更多是以算法重构了信息呈现。
短视频、短音乐、短文字、快拍,更容易参与,人群当然广。它们既重构了媒体形式,也重构了内容本身,用户生产内容更强。
◎已故的院士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证》中说,物体越是碎片化,它的面积会是几何级扩大,与外界的能量与信息交流更快更丰富。
这逻辑对应着媒体创新与大众的参与感。其实对应的也是时间的密度,以及一组组完整的数据。于平台本身来说,也是一组组完整的微服务。
为什么强调“完整”,是因为它不同于纯粹的流量概念,而是有用户的创意在。
强调完整性,也是强调个体用户的独立性、平台的自组织价值。
◎与摩尔定律相协的逻辑就是,平台竞逐的焦点就是,看谁能在单位“面积”上集成更多完整的服务、创意,它们体现为用户的时间。而且,随着用户规模扩大,平台各种成本反而会进一步摊薄。
◎快手之“快”,抖音之“抖”,其实也是一种微小的、瞬时的动作与心理。它们解构的也是人的意识。同样体现为琐屑的时空与心理建构,同样有独立与完整。背后当然也对应着极致的标准化。
◎为什么说,这也是心理建构呢,因为它符合一种日益匀质、平等、独立的诉求。
◎泛摩尔定律,除了上述“微”与“短”,还有一个高频的“小”。
罗振宇讲“小趋势”。王健林讲“小目标”(够大的)、郭敬明讲“小时代”、林少华翻译村上春树散文定义“小确幸”、田馥甄定义“小幸运”、南宋遗民诗人仇远定义“小生涯”。
你不觉得,面对不确定性的时代,大众的心理,是在不断寻求更小的体验,以增加“可控”与“自主”以及“确定性”?化解恐惧,探索免于恐惧的生活,就在于精益化,匀质化。
当然,这种探索也不是全然有益,因为它往往让人过度妥协,迷失于夸克一般的粒子时代,看不到更多系统与整体的世界。每个人看似肉体健康、完整、自足,事实上,在各种平台的角逐中,人被量化工具解构了,它比人被数据化为一段代码更可怕。
匀质的世界,自由,平等,也就失去了个性,那一段段微小的完整的数据,其实本质没有区别,连创意其实也是匀质的。全民被裹挟到同质化的平台,也失去了另一种自由。
物理世界的摩尔定律,尽头是漏电或者散热不佳烧掉,失去生命力,心理世界的摩尔定律,其实也是一样。平台在做无尽的探索时,到了建构新商业伦理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