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早巡訪、晚議事,群眾的事不過夜
【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
開欄的話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深刻闡釋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並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等13個方面的制度作出戰略部署。透過這13方面制度安排,“中國之治”的美好前景清晰可見。循著明確的奮進之路,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正向我們走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各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突出黨建引領,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認真探索實踐,努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聚焦打贏“三大攻堅戰”,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典型經驗、成功做法,創造了一大批實踐案例,對推動各地各領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本刊特開設專欄,陸續刊發相關報道、專家點評等,與讀者一起探尋“中國之治”的“實踐密碼”,敬請關注。
元旦剛過,1月2日一早,福建省古田縣鳳埔鄉蘇墩村黨支部書記周開灼,來到村民劉金蓮家中晨巡。因劉金蓮身體不好,房子簡陋,看病就醫也不方便,蘇墩村“兩委”當晚開會商定,幫助劉金蓮借住到蘇墩主村,並為她申請了低保,同時幫她免費安裝閉路電視。
在蘇墩村,村干部堅持每天早晨到村裡巡訪,了解村情民意。晚上,村“兩委”針對白天了解的情況開會議事,形成決策意見,提出解決措施,“晨巡晚議”這一制度,從第一任村黨支部開始,一干就是62年。60多年來,村干部換了一屆又一屆,但這個好傳統、好作風,始終保持。六十余載持之以恆,使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諧融洽。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完善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制度”“始終做到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引領群眾,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蘇墩村“晨巡晚議”制度,黨員干部堅持不懈地走進群眾、了解群眾、依靠群眾、相信群眾,黨員、干部、群眾齊心協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攜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緣起於一種初心與情懷
蘇墩村的“晨巡晚議”,要從60多年前這個村的“新生”開始。
1958年,作為古田縣100多個庫區移民村之一,為支持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工程——古田溪水電站建設,蘇墩村實施整村搬遷。在全村干部群眾投入到移民新村建設工程之際,面對陌生的環境,部分村民感到失落不安,甚至心生消沉。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周開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為了早日解開百姓心結,他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村裡巡訪,大路小路走一遍,挨家挨戶訪一訪,誰家的糧食沒有了,誰家的老人生病了,黨支部都能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盡力解決。
記者在蘇墩村採訪時,鳳埔鄉黨委書記許巧清現場講起了“過雨亭”的故事。“村裡的房子非常有特色,兩棟房子之間有一個‘過雨亭’,作為兩棟房子之間的過道、通道,這是1958年搬遷建新房時,時任村支書周開華提議,並經村民各家同意而設計建造。有了‘過雨亭’,既能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平時刮風下雨時,便於鄰裡串門,也能增進鄰裡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村民間難免有磕碰,‘過雨亭’寓意雨過天晴,大家聊開就好了,也象征村庄和諧和睦。”
今年70多歲的丁仕棋是1958年庫區移民搬遷戶,對當時的情景,他記憶猶新:“1958年時我才10多歲。那時全村人口將近400人,群眾搬遷是大事。搬遷過程困難重重,老支書周開華每天早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巡村,通知安排白天生產事項,挨家挨戶了解群眾家庭生活狀況。村民有什麼困難,周開華第一時間幫助解決。晚上召集小組長、村民在俱樂部食堂一起研究村裡事務,安排事情,以及討論給哪個困難家庭糧食補助等,漸漸地,村民更加相信和依靠黨組織,也逐步理解了國家的移民搬遷政策。”
從那時起,“晨巡晚議”的習慣,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村裡幾代人沒有打過架,也沒有發生誰欺負誰的事,因為有了晨巡,一發現誰家有矛盾,村干部馬上到村民家裡調解,矛盾很快得到化解。
有一件事情,72歲的李南海一輩子都忘不了:“那年我15歲,父母吵架,老支書周開華早上走訪到我家,他就問吵什麼了,父母就說因為糧食不夠,明天家裡沒飯吃了。周開華就說,現在大家都很困難,晚上干部聚集在一起討論一下,是不是提前給你家發點糧食救急。第二天,我家就從集體那兒預領了兩斤大米。為這事,我們一家人特別感激村干部。”
2.傳承於一種責任與使命
到今天,蘇墩村已經換了九任支部書記。許巧清說,蘇墩村“晨巡晚議”之所以能夠一直堅持下來,主要源自一代代村干部質朴的責任心與使命感,他們通過“晨巡晚議”,為老百姓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事情。
周開灼說:“我從小在這裡長大,老支書周開華做什麼事情,我記得很清楚,從中也學到了很多。幾十年來,村‘兩委’一直保持‘晨巡晚議’,非常難得。”
今年56歲的陳灼豪,是蘇墩村第六任村支書,雖然搬遷時還未出生,但對於村裡延續下來的好傳統,始終身體力行。“印象最深刻的是,當年農村土地承包期滿,按照中央精神土地延長承包30年,這項工作很難做。因為前十年分過一次田地,有的家庭人口增長很多,有的人口保持不變,還有的人口反而變少。當時通過‘晨巡晚議’,村‘兩委’干部到每家每戶聽取村民個人的意見,一一記下來,然后總結多數人意見,最后經村民代表大會、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將土地承包合同延長了30年,解決了村裡的這件大事。”
陳灼豪說,“晨巡晚議”在農村很適合,效果也很明顯。他向記者談起了自己經歷的另一件事。一次,村民借錢時寫了借條,還錢時因為對方家裡有客人,就沒把借條要回來。過了一段時間,出借的老人家可能記不清楚,又找借錢人要錢。矛盾出來后,村干部就出面協調,把雙方當事人請到村黨群議事長廊裡講開,並找來証明人,“由村干部與村民集體評理,老人家最后想通了,把借條還了回去”。
村裡原來有一片荒地,雜草叢生、蚊虫很多。村干部在“晨巡晚議”過程中,有群眾建議把這裡建成一個公園。很快提議就得到落實。公園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還吸引了周邊群眾到這裡活動,這讓村民感覺非常自豪,可以說是建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這幾年,蘇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陳灼豪告訴記者:“村裡環境大有改善,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集體收入也有穩定來源。村干部與村民之間心心相通,什麼事都好辦,凝聚起無堅不摧的力量。”
3.發揚光大於一種制度的建立
怎樣才能讓好作風好做法常態化、長效化?抓制度建設是關鍵。
#p#分页标题#e#2018年9月,古田縣委組織部印發《關於在全縣農村(社區)全面推廣“晨巡晚議”制度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晨巡晚議”制度以黨支部書記晨巡和黨群晚議為主要內容,書記晨巡重在聽民聲、察民情﹔黨群晚議重在匯民智、解民憂,核心是為了群眾、相信群眾、發動群眾和依靠群眾。
許巧清介紹,鳳埔鄉主要從幾個層面進一步深化“晨巡晚議”制度。“一是加強力量,在村干部的基礎上,鄉鎮力量也參與到制度建設中,我們派出鄉干部及所站力量,組建‘包村工作隊’,給每個村配上一個工作隊。二是拓展平台,成立中心村大黨委,建立‘黨建便利店’平台,借助村裡人氣比較聚集的小賣部,把黨建資源、黨建隊伍、黨建項目導入進去,讓村民在買東西的過程中就可以了解與享受到政務方面的服務。三是加強保障,完善后續服務。在提高經費、加強人員配置的同時,設立‘晨巡晚議’點贊台,分發便民服務聯系卡,記錄‘晨巡晚議’日記,並充分利用村務公開欄、黨務公開欄以及微信公眾號,實現村情民意的快速收集、快速反應。”
鳳埔鄉派出所民警余爍華說:“2019年,我們派出所為有效延伸‘晨巡晚議’觸角,更好服務上半區七個村群眾,在西溪中心村大黨委等群眾議事點開展定點值班服務。針對群眾反映的戶籍、矛盾糾紛等問題,我們第一時間予以解決,已協調解決問題13件,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一次,余爍華了解到,偏遠的舊鎮村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自嫁過來后就沒有戶口。他主動聯系到老人,通過多方聯絡,最終幫她辦理了戶口,解決了老人因沒有戶籍產生的一系列難題。
在黃田鎮金翼村,為了提高“晨巡晚議”工作成效,村裡吸納了四位德高望重的老村干,擴大晨巡隊伍,協助村“兩委”干部匯總民情民意,列席村“兩委”工作會議。在該村“金翼之家田園綜合體項目”實施過程中,村民歐陽美真因為不理解相關政策,一直不同意土地流轉。老村干林仁敬在晨巡時了解到此事后,多次做她的思想工作,並把村民議事會議開到家門口,使歐陽美真最終同意流轉,保証了項目順利實施。
隨著“晨巡晚議”制度在各村逐步推廣,古田縣共建立鳳埔鄉蘇墩村黨群議事長廊、黃田鎮金翼村“樂齡學堂”、吉巷鄉坂中村“連心園”等群眾聯系點、議事點320多個,征集到工作建議580多條,加強村庄環境整治、拓寬村道等200多條意見被採納運用。同時,組織鄉鎮派出所、林業站、司法所等職能部門定期到各村群眾議事點、聯系點,梳理、解決矛盾糾紛。僅一年多時間,全縣累計成功排解調處矛盾糾紛530多件,處置救災、消防、森林防火等突發事件210多次。
通過“晨巡晚議”制度,基層干部、黨員在與群眾互動過程中,相互更信任、聯系更密切。有了這樣一個信任機制在,干群之間溝通多了,感情深了,干事創業的積極性更高了。當地人民在黨組織帶領下,正在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言猶在耳,黨員、干部必須時刻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