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0日晚间,上市险企首份年报—中国平安2019年年报亮相。
年报给市场的第一印象,就是稳!业绩稳健增长,转型稳健推进,整体稳中向好。前面十年,中国平安处于高速增长的轨道上;目前则处于持续增长扩张期,持续增长大周期。
先来看一组数量:
中国平安2019年净利润1494.07 亿元,同比增长39.1%;营运利润1329.55亿元,同比增长18.1%,营运ROE为21.7%;股息每股现金2.05元,同比增长19.2%。同时还首次实施了50亿元A股股份回购。
利润规模足够大,增速也并不慢,股东回报也相当可观,以“数量”而论足够优异。
再看数量背后的成色,也就是增长“质量”:
寿险业务方面,保险代理人整体数量减少,而高质量代理人队伍扩大,在行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平安向高业务价值转型的效果正初步显现。
被寄予厚望的科技业务方面,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金融壹账通成功上市,平安好医生继续稳居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第一流量入口。。。。。。
此外,中国平安通过五大生态延展获取增量用户和未来用户,按照“互联网用户—五大生态圈独立用户—多生态圈交叉用户”的策略,真正实现了生态反哺客户经营。
核心业务转型有效果,潜力业务发展强劲,不同生态彼此协同,正是难得的“高质量发展”。
强劲数据背后,自然有深厚底蕴的支撑,但跨越金融业牛熊周期的稳定盈利能力背后,则唯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变革才能实现,“大体量+中高增长”这个看似矛盾的组合,在平安身上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所谓行“稳”方能致“远”,中国平安能够打破“大体量定律”,做到长期“奔跑稳健”,足以证明公司跨越牛熊周期的卓越品质,更是深深吸引着市场的众多投资者。
行“稳”方能致“远”,稳健经营铸就长久卓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顾平安发展的31年,有人说它很“神”,因为它几乎踏准了中国所有的经济周期——
1)80年代抓住改革开放的制度与人口红利,成立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2)90年代外资涌入中国,产权制度面临变革,它又称为保险业第一个引入外资的企业,摩根、高盛两个华尔街投行的进入,高校的管理制度和海外成熟经验得以引入;
3)世纪之交,中国加入WTO,它又把握住了全球化的趋势,从保险向银行、投资扩张,实现A+H同时上市,并迅速跻身世界500强;
4)最近十年则是抓住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快车,探索并开启了金融+科技的新模式,成功搭建五大生态……
所谓行“稳”方能致“远”,中国平安能够跨越多个漫长的经济周期却能越做越大,越走越好,“量”与“质”齐飞的秘诀就在于其足够稳健。具体来看:
首先,良好的股权结构为中国平安行稳致远提供了重要保障。
先来看下中国平安的股权结构,截至2019年底,中国平安最大单一股东是卜蜂集团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仅分别持股8.97%、5.27%,公司无实际控制人。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在A股,不乏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助实控人地位,利用关联交易、挪用和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甚至借用恶意收购等手段侵吞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典型的如康美药业、康得新等。
中国平安分散的股权结构和没有实控人的股权模式,有利于公司能够为管理层提供合理、充分的激励,同时又不会因为大股东的存在而可能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与此同时,不同于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上市险企,平安国有股份比例较小,2019年末最大的国有股东深圳市国资委仅持有5.27%的股份,这也意味着其董事长的任命无需通过国资委,可由其董事会自主决定,为平安管理层的稳定和高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次,核心管理架构长期稳定,不依赖单一个人决策,保证了公司持续、长期稳定经营。
自1988年创立以来,核心管理团队一直保持稳定,平均司龄超过20年,管理团队大多经验丰富,均为保险、会计、法律或其他专业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集团战略的选择和执行奠定了“基石”。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一直采取“洋为中用”的人才战略,几乎在每个领域最开始都是通过聘用外脑来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使得公司能够快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目前平安集团及各子公司的高管中,还有一半是外籍人士。
因此,平安管理团队的国际化和专业性毋庸置疑。
加上创新性的采用“联席CEO+职能执行官”集体决策机制,3位联席CEO分别统筹管理个人、公司、科技业务,使得公司决策降低了对个人的依赖性,更好发挥集体决策机制的作用,从而保证公司持续、长期稳定经营。
再次,长期业绩稳健增长,2019年营运利润和分红率呈现“低波动+中高增速”的稳健局面,高业务价值转型效果初步显现。
自2004年上市以来(港股市场),截至2019年,平安的每股收益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9.75%,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符合增长率为23.11%。
2019年,ROE稳步提升到24.30%,达上市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平均ROE更是高达16.23%,在A股处于明显的领先位置。
2004-2019年,营收从676.99亿增至11688.67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9.49%;归母净利润从26.08亿增至1494.07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8.79%。
#p#分页标题#e#从长期财务表现看,自2004年上市以来,16年长期保持业绩稳步提升,营收规模和净利润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股东回报方面,股东权益、每股收益也稳定增长,表现出业绩和股东回报的“双稳健”增长,放眼整个A股市场,都堪称卓越。
仔细分析2019年年报,也可发现其稳健经营的诸多线索。
这里,我们重点观察营运利润这一指标,简单解释下:营运利润=净利润-短期投资波动-折现率变动影响-一次性重大项目调整。
这一指标,相比传统的归母净利润,营运利润剔除了短期内影响利润的重大因素,具体到2019年,则剔除了财政部、税务总局针对保险企业的大额税收减免政策影响,能够真实反应经营业绩情况和运作效率。
2019年全年,集团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为1329.55,同比增长18.1%,基本每股营运收益7.48元,同比增长18.5%,对比以往各年,表现出“低波动+中高增速”的稳健特征。
基于营运利润的稳定增长,2019年分红也稳步提升,全年向股东派发股息每股现金2.05元,同比增长19.2%,这一增速与营运利润增速长期匹配,股东回报随业绩增速同步稳健增长。
此外,随着代理人数量的减少和高质量代理人队伍的扩大,平安的高业务价值转型稳步推进,转型成果初步显现。
在行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平安持续向高业务价值转型,2019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为759.45亿元,同比增长5.1%。公司坚持高价值高保障产品销售策略,新业务价值率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寿险代理人素质不断提升,高质量代理人队伍稳健增长,为高业务价值的转型之路奠定良好基础。2019年,在月均代理人数量同比下降9.1%的背景下,依然实现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682.09亿元,同比增长5.9%。
“一减一增”之下,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6.4%,高业务价值转型效果初步显现。
成功穿越牛熊周期,最受市场青睐的价值投资标杆
排除作为企业自身的成就,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家上市公司,投资者是否认可,股价表现是否优秀,甚至能够穿越牛熊周期与否,显然是检验一家公司成色的“试金石”。
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证明平安的卓越品质经得起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验。
一看内资机构持股情况。公募基金方面,以2019年基金四季报为例,共有1077只基金持有中国平安共71943.59万股,持股基金数仅次于贵州茅台,位列全部A股第二位。
以持股总市值来看,中国平安被公募基金持股总市值614.83亿元,位列全部A股第二位,仅次于贵州茅台的649.93亿元。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都说贵州茅台是公认的价值投资标杆,中国平安也不逊色,同样是A股的价值投资标杆。
二看外资持股情况。
对国内而言,价值投资也是近两年才逐渐兴起,2017年才被誉为A股的价值投资元年,因此单从内资机构的偏好来看,还不足以说明中国平安作为价值投资标杆的地位。
那么,我们来看作为成熟市场的外资,一向被市场冠以“聪明钱”称号,有着“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美名的北向资金,是如何看待平安的。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截至2020年2月21日,以沪深港通持股记录来看,中国平安被北向资金持有8.40亿股,持股市值692.23亿元,持股市值位列全部沪深港通标的A股第二位,仅次于贵州茅台。
作为外资主力的北向资金,一向被市场誉为价值投资的“风向标”,他们带着成熟市场的投资经验和敏锐的嗅觉,出奇一致的看好的并持有平安,足见平安的投资吸引力之强。
三看长期股价表现。从股价走势来看,中国平安明显成功跨越了A股的牛熊周期,是典型的长线大牛股。
自2007年登陆A股以来,当大盘走牛时,平安从不落后于指数,当指数走弱时,平安反而能逆市走强,彰显了优秀公司跨越牛熊的卓越品质。
平安A股与上证指数走势对比图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四看公司前景,未来有无长期投资价值。
要判断公司未来是否值得长期投资,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其一是行业前景是否广阔。行业规模足够大,行业处于成长和扩张的时期,则意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人均GDP步入1-1.5万美元,保险迎来一轮繁荣期。2018年我国人均GDP6.46万元,已至临界点附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与此同时,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2724元和4.22%,与同期682美元和6.09%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意味着,我国保险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前景广阔。
2)公司市场份额及竞争力。即便是在一个大体量、高成长性的行业,往往也是头部企业占优,更受投资者青睐。
目前的格局看,保险行业马太效应明显,头部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2018年,前五大人身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占比为55.84%,前五大财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高达73.53%。
#p#分页标题#e#五大险企中,又是平安最强。以2019年前三季度数据来看,中国平安实现原保费收入6147.27亿元,位居五大上市险企第一;同比增长9.5%,增速居五大上市险企第二。
(数据来源:公司财报)
行业处于成长期,发展空间大,公司处于头部行列,有宽广的护城河,显然值得长期投资。
看过去,平安业绩持续稳定增长,股价表现足以跨越牛熊周期,持续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看现在,受到内资、外资机构的抱团持有,与贵州茅台同为价值投资标杆。
看未来,行业处于上升期,发展空间广阔,平安具备强大的竞争力,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一句话总结:平安持续为投资者创造收益,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具备投资价值。
下一个10年:“三部曲”奏响,平安致于远方
不可否认,传统金融行业过去受到了互联网科技较大的冲击。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本质上就是颠覆的思维,就是用互联网科技去颠覆一个又一个行业。
科技颠覆了传统社交,于是有了腾讯和FACEBOOK;科技颠覆了传统的购物,于是有了阿里巴巴、京东和亚马逊;科技颠覆了交通运输,于是有了滴滴和UBER。现在科技正在颠覆金融行业,下一个伟大的企业也将在这个领域内诞生。
而站在舞台中央的中国平安,此时已经选择拥抱这场颠覆。
2020年,平安集团成立的第32年。在马明哲的四个“十年”规划中,这一年是平安集团从“金融+科技”迈向“金融+生态”的第二年。
针对平安集团的金融+生态建设,马明哲认为,金融+生态的发展历程是“三部曲”, 简言之就是:“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可问题是:拥有科技基因,才能通过科技赋能金融和生态,而构建生态的最大目的是触及更多用户,最终用平安的金融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三部曲”,势必要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平安有没有科技基因?
2、如何通过生态构建获取用户?
我们逐个来看。
1)平安有科技基因,丰富的业务场景能为其科技研发提供支撑。
从1997年第一套OA系统投入使用开始,平安在后续数年相继实现了产险最初级的地域数据集中管理、寿险管理信息系统、行销支援系统等。
这些现在听起来一点也不“数字化”的科技建设,在当时却是领风气之先的。
2000年,平安领先同行,将互联网战略付诸实施,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在线金融产品超市。
2008年,单独成立平安科技,进一步探索“金融+科技”。
以当下最热门的区块链技术为例,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科技就获取了151项专利,位居全国第4位,甚至高于百度、腾讯等科技巨头。
什么技术前沿就尝试什么,并大胆将其运用到各项业务之中,平安显然具备科技基因。
另外,平安做科技与其他公司最大的不同在于,平安拥有金融、医疗、智慧城市等丰富的业务场景,可以避免孤立地做技术研发。
以平安的优势领域保险为例,平安做车险,针对每年几千万的事故都有智能理赔,98.7%的比例可以做到当天赔付,67%可以自主赔付,并能够辨认不同的车零配件,精准地判断车的损坏程度和赔偿额度。
并且,平安将智能理赔这一技术输出给行业,目前全国有22家车险公司,35%的理赔案件都使用了平安的智能理赔技术。这就上升到给整个行业赋能。
说到底,平安的金融属性决定了产品体系更丰富,很多业务品种本身就是银行和证券,以平安在金融领域对于业务和产品的了解,比较容易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符合客户千人千面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用互联网思维来解释,实现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求,就有那么点“个性化定制”的味道。
就好像腾讯熟悉社交、阿里擅长电商一样,更懂金融,有更多业务场景可以实践和布局是平安科技的优势所在。
2)平安生态的核心还是在于建立流量入口,解决获客问题,尤其是获取互联网用户。
无论是阿里、腾讯也好,他们生态布局的核心都是对流量入口的争夺。
腾讯的微信和QQ加起来有超过15亿月活用户,阿里的支付宝和淘宝加起来也超过10亿,如此庞大的用户量,成为了流量巨头天然的客户群。
以余额宝例,背靠支付宝的天弘基金仅用3年就成长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堪称神迹。
如何改变流量入口和大数据的困境,更好地圈住并留存用户,也是平安面临的最大挑战。
线下流量入口方面,平安银行零售新门店称为集团的共享门店,并被赋予了集团线下流量入口的地位。2017年上线首家智能零售新门店广州流花支行基础上,2018年启动“复制流花”计划,成功实现136家支行标准经营模式升级。
#p#分页标题#e#这一举措,使得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持续扩张,2019年年报显示,私人银行客户同比增长45.7%,远超零售客户增速,零售业务高端升级持续,在“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战略的推动下,市场一致估值对标招行,说明转型效果得到市场认可。
线上流量入口方面,通过五大生态圈体系,综合旗下网站、APP等线上端口,配合线下终端门店,构建O2O生态闭环,获取海量用户。
以医疗健康生态圈为例,平安好医生稳居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第一流量入口。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累计服务用户量超3.15亿,可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
线上有网站、App的流量优势,线下则与医院、门诊、药店等服务终端进行深度合作,平安好医生构建了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生态闭环。
线上到线下的O2O生态闭环,成为五大生态平台滚动流量的关键。
中国平安积极布局“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通过生态延展获取增量用户和未来用户,按照“互联网用户—五大生态圈独立用户—多生态圈交叉用户”的策略,最终实现生态反哺客户经营。
具体来看:
2014-2019年,在众多流量入口的加持下,平安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实现大幅度增长。
2019年年报显示,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达5.16亿,相当于每3个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个是平安用户。
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生态圈之间还实现了用户交叉渗透。2019年,集团有7371万个人客户同时持有多家子公司的合同,在整体客户中占比36.8%。
既有数量增长,又有质量保障,“量”“质”齐飞,这就是“金融+生态”的威力和潜力。
回归投资的角度,投资就是投未来。
有人说,你可以很容易知道一个苹果里面有多少粒种子,但是你很难知道一粒种子可以结出多少个苹果。
“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驱动的平安,就是这么一颗种子。
堪比阿里和腾讯之和的利润,市值却不到二者的一半,是这颗种子的现状。
这颗种子兼具“公司治理溢价+寿险龙头溢价+金融集团溢价”,还有不断提升的“科技溢价”。
这颗种子的未来,不是下一个阿里,也不是下一个腾讯,而更可能:是下一个“苹果”。
上一篇:陕西举办校园安全对策理论研讨会
下一篇:疫情之后的汽车4S店生存黄金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