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升基層公共衛生治理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國家治理能力的大考。總體來看,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優勢在這場大考中充分體現出來,但也暴露出了諸如基層公共衛生治理領域的短板和不足,需要有針對性地加以完善。
健全基層公共衛生委員會,筑牢公共衛生防疫防線。一直以來,我國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注重人民調解組織、治保組織的建設,這在傳統風險防范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而基層公共衛生委員會在治理中卻一直處於角色缺位狀態,這已經不能有效適應當前非傳統安全風險頻發的趨勢。我國憲法規定:“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這是基層公共衛生委員會建立健全的法律依據。當前,城鄉社區公共衛生機構還不健全,職能單一,停留在日常衛生檢查、鼠藥發放等工作,一旦遇到重大公共衛生風險,應對能力很弱,隻能依靠公安干警、鄉鎮干部、村兩委等非專業人員來防控。因此,有必要在全國所有村(社區)民委員會中加強建設公共衛生委員會,筑牢公共衛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並合理配強鎮級公共衛生委員會力量,形成健全的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公共衛生組織體系。同時,增加村級公共衛生防疫預算專項經費投入,重點用於人員配備、宣傳教育、日常監測、物質儲備等工作。
增設高校公共衛生學院,培養基層公共衛生綜合人才。據統計,全國3000多所大專院校中設有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設立公共衛生學院的隻有80多家,且這些公共衛生學院的課程設置往往重預防、輕應急。而應急防疫需要文、理、醫、工、經、公共管理等多學科綜合,單一的醫學知識並不能滿足應急防疫。應鼓勵高校設立公共衛生學院,尤其是傳統的文理工科強校,加強公共衛生學院建設。從這次疫情防控來看,基層嚴重缺乏公共衛生專業人才,最后又是把基層機關干部、村居干部這支萬能型的隊伍拉到防疫一線,抗疫中不時出現非專業所帶來的一些問題。必須立足長遠,培養一支綜合型的基層衛生公共人才隊伍。全國各地級市普遍有地方高校及內設醫學院,可以在地方高校中加強醫學院的公共衛生學科建設,有條件的盡量單獨建立公共衛生學院(系),就近為當地培養一批既懂得公共衛生,又懂得系統防疫、應急響應的綜合性公共衛生人才隊伍。目前全國正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要帶有前瞻性把公共衛生治理和人才培養納入市域社會治理體系中。
提升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加強疫情“心理防控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社會心理產生了嚴重沖擊。一些心理學家已經指出,此次疫情應對再次凸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中國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已刻不容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國民文化素養的提升,不僅需要物質層面的應急保障,而且需要心理層面的安心安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應急管理水平的提升,還體現為社會心理服務能力的提高。各地在此次疫情中對心理疏導的認識遠遠超過了非典時期和汶川大地震時,各級政府投入了大量應急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和咨詢熱線。這說明我國對心理健康和心理服務的認識和重視,已經達到空前的程度。但是,基層衛生治理在這一新領域依然存在著一些短板,需要補齊和完善。一是要統籌調配心理服務隊伍。目前這些隊伍分散在衛健、教育、團委、婦聯、殘聯等各個部門,以及心理健康學會、醫院、高校、心理品牌工作室等,處於各自為戰狀態,需要加大整合統籌,打造協同作戰、功能互補的隊伍結構。二是動態調整心理服務重點。疫情初期主要為群眾的普遍性恐慌提供心理疏導,中期主要是為確診、疑似患者、隔離人員和一線防控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后期則要為疫情后遺症人員、一線防控人員和援鄂歸來醫務人員提供心理服務。需要關注的是,對於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鄉鎮干部、民警、村居干部的心理關注與疏導,還沒有提上日程。這些基層干部基本處於常態化備戰狀態,許多人長期身心疲憊,有些還不為家庭成員理解,心理負荷已經達到極限,一旦出現意外事件,極有可能誘發心理問題。三是健全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目前縣以上層級和城市社區已經普遍有了社會心理服務中心,但縣以下的鄉鎮和村兩級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對此,要盡快建立健全鄉村基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配備務實管用的鄉村特色心理服務隊伍。至於人員配備,可以通過鄉鎮招考心理專業人員、鼓勵鄉鎮和村干部心理學進修、組建農村心理關愛協會、結對幫扶鄉鎮等多元化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