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农业农村工作而言,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这一年,“三农”工作头绪多、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不仅考验人们的决心耐心,更检验工作的智慧和方法。
日前召开的农业农村部2020年重点工作交流会根据今年“三农”工作的特性,将“攻坚”作为全年工作的重要基调。这告诉我们,小康之年的完美收官,需要一种闯关夺隘的精神,唯有以顽强的斗志和扎实的举措攻克前进路上的一座座堡垒,我们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全面小康。
小康之年,攻坚克难,势在必行。那么,这一年,“三农”工作究竟“坚”在何处?
首先是“三农”工作本身的“坚”。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农产品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常常出现周期性波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解决的;农民收入增幅在连续数年跑赢城镇居民之后,也面临传统增收动能减弱、新增收动能匮乏的局面。
其次是全面小康目标倒催的“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在即,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时间在不断流逝,我们要干的事却没有减少。脱贫攻坚、保供给、保增收、保稳定、补短板……哪一项都是必须要完成的硬任务,一个不能少,而且都要做好。如同爬山登顶,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前期性、基础性、好干的工作都做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最后是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导致的“坚”。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农业农村工作的风险。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暂时打乱了农业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目前,疫情对产业扶贫、畜禽养殖业复产、农民外出务工等造成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毋庸讳言,还有很多深层次、潜在性、长期性的影响还未浮出水面。这些不利影响,无疑加大了今年“三农”工作的难度系数。
困难虽多,但不应成为我们不作为、不攻坚的借口。崇高的目标、光荣的使命还在前方召唤,唯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化压力为动力,转危为机,全身心投入攻坚战场,才能如期完成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不单要在精神上,调整到随时打硬战的战时状态,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适合我国国情农情的攻坚“打法”。
要锁定目标。攻坚战是定点打击战,没有目标,或目标分散,则无法达到攻城拔寨的效果。小康之年,“三农”硬任务虽多,但也能分出个重中之重、急中之急。哪些是1号高地,哪些是2号堡垒,必须要分清楚、想明白,不然事事都攻坚、样样当重点,就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哪样也抓不好。对此,我们要对标对表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任务,围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摸查排查,找出瓶颈障碍所在,确定攻坚目标清单。比如,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硬任务,必须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关乎一年的收成走向,确保小康之年是个丰收年,必须把握农时抓紧落实;农民增收事关全面小康成色,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减弱、趋势不逆转。确定攻坚目标后,要注意梳理不同目标之间的联系,争取拿出一举多得的攻坚妙方。
要加大力度。小康之年“三农”领域各项任务,每一项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种种困难挑战,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非常之任务,必用非常之举。打好“三农”攻坚战,必须在政策支持、人员配备、领导精力摆布、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拿出超常规举措,不断激发“三农”改革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劲动能。对于一些长期性工作,还要做好持续攻坚的准备。比如,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农村改革、乡村治理等,都不是一蹴而就,两三年就能干成的,我们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认准了方向,一锤接着一锤敲,钉好一颗再钉下一颗,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方能取得大收获。
要善用巧劲。攻坚克难,不能胡干蛮干,老路走不通了,不妨蹚蹚新路。比如,在破解畜禽养殖业饲料供应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上,可以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等新方法新手段,充分调动畜禽养殖业上下游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有效破解难题;疫情之下,农民工外出打工受阻,全年增收压力增大,不妨深入挖掘当地特色产业的增收潜力,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积极拓展其他增收渠道弥补务工收入损失;疫情尚未结束,农业产业复工复产难如何解?及时成立工作专班,采用扁平化、点对点的管理方式,无疑是一种积极探索,可以有效做到防疫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巧劲用对了,不仅省时省力,还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面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唯有拿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勇气,担当作为、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才能早日攻克难关、圆满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