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分类品赏》,李元洛著,中华书局2019年1月第一版,48.00元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里,遇见一种读法,叫李元洛。
李元洛读诗,看似随性。品一首唐诗,意在尽兴,读到好诗,也把诗人所写其他同类诗,别人的同主题诗、无论古今中外,都拿来读,不为比较出个所以然,只为曲尽余味。若读得兴起,还要把古事、今事拿进诗里,咂摸一番。李元洛读诗,不太抠体裁、格律,更像是与诗人对话,“外物寂无扰”,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半个多世纪研诗的著名诗评家李元洛先生,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却依然常有新作问世。2019年初,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唐诗分类品赏》。此书虽非新作,曾以《李元洛新编今读唐诗三百首》为名,由岳麓书社初版、台湾九歌出版社再版,此次刊行,又得先生大幅度增删润色,更见新意。拿到此书的时候,恰是春天,“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于是,我有幸在春天里读唐诗、读李元洛。
《唐诗分类品赏》称得上“匠心独运”,它首屈一指的特点便是“新”,此种“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融合半生所学和人生真见的“推陈出新”。
关于唐诗最经典的、“教科书式”的选集,当推清代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而《唐诗分类品赏》的第一个“新”,便对应了《唐诗三百首》,正如李元洛先生在“自序”中所说:“这一选本与蘅塘退士孙洙风行二百余年的《唐诗三百首》无一重复。”《全唐诗》四万八千余首,从中仅选取“三百首”,怎会没有遗珠;况且但凡选集,都难免带有选编者自身的鉴赏好恶,又怎能毫无偏颇?李元洛先生深研诸集,在浩如烟海的《全唐诗》中遍寻遗珠,所选的337首诗,均在《唐诗三百首》之外,对于唐诗在当代的传承,不仅是一创举,更是壮举。
《唐诗三百首》遗漏的很多佳作,被他一一“打捞”上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鹦鹉洲》,杜甫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辛夷坞》《鸟鸣涧》,刘禹锡的《秋词二首》《竹枝词》(选二),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高适的《别董大》,虞世南的《蝉》,李商隐的《晚晴》,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每一首都熠熠生辉,堪称唐诗中的上佳之作。更难得的是,《唐诗三百首》的选编“中规中矩”,有意避开了“怪才”“别裁”,对于“诗鬼”李贺、晚唐才子罗隐的诗,一首未选,而张若虚那首“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也未见录,《唐诗分类品赏》正弥补了这些“缺憾”。
翻开《唐诗分类品赏》,其编排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我曾读过的唐诗选集,要么是按年代、人物分类的,如《花间集》《唐诗鉴赏辞典》;要么是按诗的体裁,如古诗、律诗、绝句等分类,如《唐诗三百首》,独不见以内容分类者。故而,于诵读之时,难免偶有遗憾:这个主题,不知其他诗人如何写?相较之下,有何异同,高下怎见?纵观唐代诗坛,有许多“热门”题材,为之题诗为记或挥毫抒情者甚多,如洞庭湖、黄鹤楼、金陵怀古、铁骑出塞、山中隐居……每读到精妙处,若不能拿“同题”诗比较、品赏一番,总觉兴之未尽、恍然若失。而《唐诗分类品赏》分自然、社会、人生、艺术4篇,篇章之下又细分28个栏目,将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诗编排一处,一解上述遗憾,让唐诗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第一篇“自然篇”的第一个栏目,就让人眼前一亮,名曰“时空”。如此阔大的主题一出,全书境界全开。更有趣的是,作者在此节中,还选取了一首非常“另类”的诗,李贺的《梦天》,这堪称一首不折不扣的“科幻”诗呀,“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生活在1200多年前的诗人,竟早已遨游了太空!书中还有诸如这样的栏目:环保、贪腐(分别见于“自然篇”和“社会篇”),俱是当今时代所关注的重大课题。不知诗作者们在创作时的真意如何,但所谓“诗无达诂”,李元洛先生的解读,让诗中所包含的某些意味得以凸显,使其所关注的问题、提出的警示或劝诫,获得了现实意义。
书中所选三百余首诗,每一首后都有一篇鉴赏短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见解精到。李元洛先生学养深厚,他大量运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来品读唐诗,同类对照、中西对照、古今对照,在其文章中,随处可见用西方文学、哲学思想对唐诗的解读,如:读孟浩然《济江问同舟人》,他引用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名著《拉奥孔》中“不到顶点”的美学观点,来赏析“何处青山是月中”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读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六十九)》,则对比了现代西方文论“接受美学”与司马光、欧阳修等古人的论说,进而深入阐释诗“贵于意在言外”。文中,亦可见唐诗在现代的传承,对于今人的同类佳作,作者信手拈来;兴之所至,还与唐诗比较、品评一番,这绝非多此一举,它让唐诗倏忽穿越到当今,绵延千年的文脉因而被激活了,成为一条生机勃勃的血脉。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唐诗分类品赏》虽好,但并非一本“入门读物”,其对古诗、格律等常识,乃至训诂学的基础,少有涉及;选编之诗虽不乏佳篇,但毕竟是《唐诗三百首》外的“拾遗”,总体看来经典程度不及后者。于初学者而言,虽单读此书固无不可,但若能与《唐诗三百首》或其他经典唐诗选集同读,则将更如“双剑合璧”,事半而功倍。 (李佳)
来源: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