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快推進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
作為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實踐探索,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體系,在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這一高等教育制度體系,既有著十分豐富的實踐內涵,又有著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同時具有全新的世界意義。立足高等教育由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跨越的新起點,面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需要,我們必須從以下五個方面加快推進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
1、完善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 一體化育人體系
——立德樹人絕不僅僅停留在德育課程的講授上,而是應該滲透到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中
今天的大學,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延伸到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承載著越來越多的使命和責任。但究其根本,立德樹人仍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辦好中國特色高水平大學的核心理念,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有效落實這個根本任務,需要我們堅決貫徹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理念,構建縱向銜接和橫向配合相統一、校內教育和校外培養相協同的一體化育人體系。
在大學階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該解決大中小學德育教育銜接不緊密的突出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大中小學的德育在傳授內容上呈現步步高的趨勢,但在實踐層面上卻難以達到層層深的效果,必須有效解決知識傳授與行為實踐相背離的矛盾。與中小學相比,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認知范式和交際行為都具有一系列新特點,特別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方面,呈現出思想觀念多元化、價值追求個性化、人生理想務實化等鮮明特征。對於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當代大學生大多有一個獨立思考、評判選擇、內在轉化、自覺踐行的過程。這就需要樹立系統思維,科學把握各個階段學生成長的認知規律,建立既與中小學德育相銜接,又真正適合大學生成長特點的一體化育人體系,從而使中小學的德育教育在大學階段得到鞏固和完善,真正內化為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
在大學階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該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五育”割裂化的突出問題。我們要清醒認識到,立德樹人絕不僅僅停留在德育課程的講授上,而是應該滲透到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諸多方面中。要明確所有教師都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德育的要求貫穿到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加強學校德智體美勞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大力構建以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為依托,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形成強大育人合力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在大學階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應該解決長期存在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協同的突出問題。當代的大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象牙塔。所以,在大學生的教育培養特別是思想品德養成過程中,大學不能再唱獨角戲,應該統籌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育人資源。特別要高度重視家庭教育,這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每一個教育的起點。同時,要高度重視社會教育,這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必要延伸,是學生走向社會不可或缺的歷練過程。隻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唱對台戲,同唱一台戲,才能相互協同,形成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強大合力。
2、夯實以服務需求為特色的 學科專業體系
——壓縮“平原”,多建“高峰”,避免趕速度、鋪攤子、求規模
學科專業設置的特色是一所高校的最根本特色,學科專業建設水平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在高等教育整個體系中,各高校應該立足本校實際,緊緊圍繞國家和社會需要,設置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體系,這是解決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這一結構性矛盾的迫切需求。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存在供給與需求上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是高校畢業生數量龐大,就業難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們﹔另一方面是人才供給遠遠滿足不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在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產業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調整的背景下,就業難與人才難得的矛盾更加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高等教育規模急劇擴張過程中,一些高校過分關注規模數量發展,而忽視了學科專業、類型層次、內外部管理等結構的調整,影響了高等教育整體效能的發揮。所以,要扎根中國大地、堅持服務需求這一導向,把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科專業設置調整的前提條件,把落實國家標准作為學科專業建設的底線要求,確保學科專業自身發展的“小邏輯”服從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選擇性地設置和發展學科專業,是學科專業體系建設的基本原則。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結構類型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已經從相對單一的結構向多元多樣化辦學結構轉變。但是,這種轉變不是說學科專業越多越好,越全越好。學科專業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強。關鍵要建設好與本校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學科專業群,壓縮“平原”,多建“高峰”,避免趕速度、鋪攤子、求規模。尤其要把學校傳統的優勢學科專業做強,把國家戰略急需的學科專業做精,把新興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做實。一些高校選擇學科專業的時候往往忽視這些問題,簡單與其他學校的學科專業進行對比,認為論文發表量高的學科專業就是優勢,忽視了學科專業和學校的特色定位。
實際上,“特色+優勢+一流”,才是真正的一流,才是持久的一流。在具體操作上,要不斷強化學科專業高點,培育學科專業重點,扶持學科專業增長點。既要克服“唯學科專業論”的傾向,也要克服“撒芝麻鹽”的傾向,把有限的資源統籌利用好,好鋼用在刀刃上,形成學科專業發展優勢帶動、多元發展、交融並存的良好態勢。另外,要針對高校學科專業上的盲目布點、重復設置,“多而散”的功利性現象,必須痛下決心建立預警機制,把就業狀況反饋到人才培養環節上來,引導高校科學合理設置學科專業,統籌好學科專業的存量升級、增量優化、余量消減工作。
3、形成以協調發展為目標的分類辦學體系
——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學術型、綜合型,要形成梯度、對接需求,要從“金字塔”轉向“五指山”
#p#分页标题#e#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既有研究型大學,又有應用型大學,還有職業技術型院校。我們的各級各類高校要在不同地區、層次、領域內辦出特色,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把多樣化、有特色、服務需求作為高校發展的戰略選擇,實現高校的錯位發展、內涵式發展,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格局。
在學校層次類型上,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學術型、綜合型,要形成梯度、對接需求。要從“金字塔”轉向“五指山”,既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也要發展應用型大學,不同層次的高校都要追求卓越、辦出特色,實現高校差異化發展。本科教育要培養適量的基礎性、學術型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力度培養多規格、多樣化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培養結構從以學術學位為主向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轉變。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為重點,走校企結合、產教融合、突出實戰和應用的辦學路子。近年來,教育部強調,特色學校不能變為綜合學校,專科高職學校不能升為普通本科學校,職教體系學校不能轉為普教體系學校。現在,職業學校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隨著辦學層次的提升,轉入普教體系發展,而是保留職業學校名稱特色,保持職業教育屬性和發展定位,積極探索本科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路徑。
同時,要通過推動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使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比例更為合理。通過加快“雙一流”建設,形成高層次高水平的學術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要針對不同類型層次高校的辦學特點和資源需求,形成分類評價的體系標准和管理政策,建立不同類型高校的經費投入、人事管理、質量評估、監測評價制度,逐步構建起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分類辦學體系。
4、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
——學校過於追求排名是一種學術短視的功利行為,世界上名聲赫赫的大學,沒有哪一所是通過排名排出來的
評價是一個必須解決的老大難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踐行重師德師風、重真才實學、重質量貢獻的價值導向,構建以質量貢獻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這樣一種教育評價體系,應重點把握好四個方面:
一是培養一流人才,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首要標准。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培養的學生優秀不優秀。大學應該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在其中涌現出引領社會發展的能工巧匠、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人才。
二是產出一流成果,把對國家的貢獻度和國內外公認度作為重要考量。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是大學的使命。大學的成果應該表現為破解世界科技前沿難題、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回答解決區域行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等多種形式。
三是發揮一流影響,把形成的重大影響力作為最高評價。大學的影響源自大學文化的沉澱和積累,表現為對高等教育現代化趨勢的引領。要以長遠的眼光、歷史的視野,審視一所大學對國家、民族所作的貢獻,以及對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所產生的影響。
四是辦好一流本科,把一流本科教育作為立校之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基礎在本科。沒有高質量的本科,辦好大學就缺乏根基。大學的本科教育應該在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投入等方面具備充足的保障。在辦學質量的評價條件中,要加大本科教育的指標權重,使本科教育和人才培養真正成為大學的底色和第一使命。
需要強調的是,在構建中國特色教育評價體系時,可以借鑒參考國外一些通行的做法,在可比領域和具有顯示度的指標上,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贏得國際的認可和尊重。但是,我國的大學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色,絕不能被國外的排名指標牽著鼻子走,更不能簡單套用、完全依賴。建設“雙一流”,不能唯國際排名論英雄、論成敗,關鍵是要解決好國家和民族面臨的時代問題,這是我國大學不可回避、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學校過於追求排名是一種學術短視的功利行為,不符合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的普遍規律。世界上名聲赫赫的大學,都是因為優秀人才培養和卓越學術成果積澱而得到公認的,沒有哪一所是通過排名排出來的。
5、堅持以黨的領導為統領的內部治理體系
——形成“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釋放辦學活力,激發辦學動力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要構建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以職能部門和專業院系為依托,以學術委員會、教代會、理事會等為支撐的現代化大學內部治理體系。堅持和完善這個治理體系,才能形成“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治理格局,釋放辦學活力,激發辦學動力,不斷提升高校辦學治校的治理能力。
首先,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增強政治引領力。在大學內部治理體系中,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個根本制度,就是黨委重在謀劃和決策,履行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職責,統一領導學校工作﹔校長重在實施和管理,全面負責教學、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依法行使職權。在這一體制運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把握好“集體領導、科學決策、分工負責”這三個關鍵點。
其次,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各個院系和基層黨組織的作用,形成高效、協調、順暢的運行機制。注重激發院系“中場發動機”作用,把黨的教育方針和重大戰略部署,落實到院系的各項工作中來。充分發揮學校各職能部門聯動的工作優勢,始終圍繞學校的中心任務特別是人才培養這個核心,堅持不懈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要不斷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原則,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再次,要學習借鑒國內外辦學治校先進經驗,把學校的學術組織和群團組織作用發揮好,創造良好的辦學生態環境。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既相對分離,又相互促進,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機制。既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和學風建設等事項中的作用,真正做到“學術的事,多聽教授的”“上課的事,多聽老師和學生的”﹔又要充分發揮工會、教代會、學代會在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中的作用,調動廣大師生參與學校改革發展的積極性,推進學校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還要充分發揮理事會或董事會在參與討論學校發展規劃、經費籌措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
下一篇:爱国卫生要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