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提高捕捉机遇创造机遇本领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困难和挑战。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我们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提高捕捉机遇创造机遇本领,牢牢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
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是提高捕捉机遇创造机遇本领的前提。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有安则有危,有治则有乱。当安定因素大于危险因素时,事物就呈现稳定状态;当治理因素大于混乱因素时,事物就呈现有序状态。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是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否定性因素的自觉;知危图安、化危为机,则是积极转化否定性因素的努力。居安不能思危,就谈不上知危图安;知危不能化危,常怀忧患就失去意义。知危图安、化危为机,而机中又有危,社会就是在危与机的转化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进退有据、从容淡定。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胸中有大局,肩上才有担当,脚下才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同一时空坐标系下的两大趋势相互激荡、相互生发,让机遇与挑战并存成为常态。具体到中国经济上,我们始终要牢记一个大判断: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战略定力,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事不避难,知难不难。疫情加大了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难度,也锻炼了我们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判断能力、驾驭能力,增强了全国上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勇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一时的危机与困难,只会激发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动力,让创新步伐迈得更稳健更矫捷。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挫折是暂时的,前进是永恒的。《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具有应对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时与势的不同而灵活调整政策,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史进程中,从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再到今天的创新创业浪潮,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可以说都是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束缚、顺应时代大势、适时推动变革的产物。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这样一种因时为法、随事而制的变革能力,让中国能够始终踏准时代节拍、跟上时代变化、引领时代变革。
疫情期间,与线下业态百业待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娱乐、生鲜电商等“宅经济”逆势上扬。买卖“无接触”、营销“个性化”,电子商务交出亮眼成绩单,有效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网上问诊”“线上教学”“家中打卡”等互联网拓展应用迅速成为了近期热词,非接触式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疫情之下,化危为机、创新突围,这是中国制造“硬核”发展的指向,也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国家政策予以积极引导,市场主体主动革新技术,这是增强经济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不竭动力。
困难不期而至,未来任重道远。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是阵痛,在这阵痛中,我们要保持求变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知难而进、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只争朝夕,紧抓稍纵即逝的机遇,用行动驱散眼前的阴霾,以勇气穿过急流险滩的考验,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