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政治经济学、制度创新、稳就业、高校特色发展、市场主体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洪银兴: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洪银兴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解释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第一,研究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限于对公有制的研究,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也应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第二,关注制度的实现形式。如果不研究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政治经济学所阐述的原理只能是空中楼阁、空洞说教。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经济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完善。第三,扩展研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只提供经济制度分析的理论,同时还要提供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理论。经济运行分析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理论,经济运行的微观分析关注效率,宏观分析则关注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摘编自《光明日报》
【彭勃:进一步发挥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推动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勃指出,回首过去,制度创新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制胜武器;面向未来,浦东新区要继续先行先试,进一步发挥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的推动作用。一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浦东新区坚持按照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发展。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浦东新区不断增强功能承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二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体系,拓宽创新思路。浦东新区的经济制度创新,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运用经济规律,不断完善市场运行体制机制。三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强化创新动力。在城市治理中,浦东新区注重细化管理单元、量化管理对象,推动管理任务的精准分解;注重优化管理流程,建立适应城市发展的高效管理体制;注重创新管理手段,探索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城市管理决策与风险防控;注重拓宽公众参与和协商的渠道,着力提升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陈清、陈林: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抓紧抓实抓细稳就业举措】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陈林表示,虽然目前就业指标降幅在收窄,劳动就业逐渐好转,但要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还需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更大力度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其一,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打通各行业全产业链、供应链堵点、难点。一方面,要着力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链和供应链方面的难题。另一方面,要加大减负稳岗力度,加快实施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其二,积极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相关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其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催生新岗位新职业。其三,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可以通过六个“一批”来促进农民工就业。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尽最大努力来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其四,加强就业援助,实施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在促进困难群众就业方面,通过开发长期和临时性的公益性岗位,促进困难群众充分就业。其五,优化就业服务环境,促进就业大局稳定。要加强就业信息双向沟通传输渠道和平台建设,规范劳动中介服务市场等服务,全面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和匹配度,减小劳动人口失业风险,稳定就业率。
摘编自《经济日报》
【高耀:中西部高校缓解人才流失须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指出,有效缓解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共同努力。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从政策导向上给予中西部地区高校更多支持政策。真正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自身的“造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对中西部高校而言,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无疑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唯有打造和形成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众多的特色打造方面,学科特色打造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科不仅是高校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和汇聚人才队伍的基本平台,而且从学科角度切入更有助于推动高校其他方面的特色形成。在增强中西部地方高校的特色打造上,除了高校自身努力之外,国家层面还可以从包括学位授权审核机制在内的诸多方面做一些更为深入的改革尝试和探索。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盛松成、龙玉:“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保民生】
盛松成、龙玉指出,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如果市场主体因为疫情冲击而“枯萎”,那么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可能从短期延伸为长期。“保市场主体”就是最大的保就业、保民生。需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中国制造”的优势之一就是工业链条完整,能够满足研发、设计、生产、商业化各个阶段的需求,也能适应全球产业链的复杂分工。疫情引发了对全球需求衰退和产业链外迁的担忧,因此,保市场主体也有助于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是保市场主体需重点关注小微企业。首先,第二产业中,私营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尤其是其中的小微企业。其次,服务业是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部门,而服务业中的小微企业众多。三是保市场主体要尊重市场,放活经济组织形式。放活经济组织形式是保市场主体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等流动群体及下岗职工等困难群体的再就业意义重大。放活经济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鼓励通过市场自发的力量缓解疫情对企业经营、就业和经济的冲击。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p#分页标题#e#
上一篇:思想纵横:初心恒心皆是为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