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练就过硬本领”,意味着当代青年要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担当大任,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这就需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着力培养具有国际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拓宽视野,增强国际担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个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也是总书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际经济秩序正在重塑,全球治理结构正在转型,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青年更加放眼看世界,尊重时代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强化大国青年的国际担当。
一是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补足学生精神之“钙”的关键支撑。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观念,厚植爱国情怀、树立强国志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中国发展、理性爱国。
二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国际国内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战略构想和举措,深刻认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引导学生厚植对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人类负责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拓展路径,锤炼国际担当本领
掌握过硬本领是新时代青年具有国际担当的基础。大学生应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专业能力为支撑,通过自身气度、修养与表达,展现中国青年的风采。因此,应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国际化培养人才。
一是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完善全球治理与国际关系、国际学术前沿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科技进步与科技精神等方面通识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开放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导致的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推进高校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加强与国外境外学校合作,通过打造学生海外学习项目集群、规范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互派留学生与交换生等方式,构建多元、开放、智能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二是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教育联系服务作用。各级团组织尤其是高校团组织要把握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强化理论武装、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加强社团活动、搭建学习平台,引领学生练好本领、报效国家、服务世界。
三是发挥社会舆论作用。各级各部门和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改革开放、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成就,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青年国际担当的良好环境。
拓延领域,参与国际担当实践
实践是延伸的课堂,也是培养具有国际担当大学生的熔炉和归宿。
一方面,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使命践行责任与担当。学校应通过校外实践、科研课题研究、国内外游学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潮中体验责任担当、提高能力素质。
另一方面,要挖掘和用好国际化活动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进入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实践。比如,在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不少青年学生深入抗疫一线勇当志愿者,从中得到极大锻炼,也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要进一步办好孔子学院、积极举办汉语桥等国际赛事,促进中外青年交流沟通,消除文化障碍。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入国际组织或跨国企业工作,以良好的国际担当赢得全世界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认同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