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可以返校了!——这来之不易的团聚!仅仅百余天前,谁也不知道校门到底会在何时重启。
再漫长的假期也会有结束的一天,再长久的等待也会有重逢的一刻。但这一次不同,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并永久铭记——这一场久别重逢,是多么来之不易!它是多少人殚精竭虑、夜不能寐换的思虑谋划换来的,它是多少人星夜援驰、视死如归的逆行换来的,它是多少人团结一心、居家安守的自律换来的。是的,它是全国一盘棋统筹、一股绳用力、一张网防控换来的,它是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防控措施换来的,它是每一位中国人“做好自己的事儿”换来的!
这是来之不易的重启。抗战时期,中国大地上曾有呼喊“诺大的中国,如何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疫情当中,当原定开学时间渐近而返校遥遥无期,课堂在哪里开设、教育如何继续,曾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我们及时、顺利、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堂搬到“网上”,餐桌变成了课桌,师生转化为“网友”。不仅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意外收获也让我们惊喜:一些面对面说不出来的话,竟然可以在对话框里坦然弹出,一些课堂上有些拘谨的老师,竟在“云端”晋级为“网红”。
这是来之不易的转换。一场从网下到网上的大规模教学模式调整,凝聚着教与学双方同样的付出和努力。还记得吗?“停课不停学”一声令下时,多少老师在朋友圈、微信群求助软件调试、多少老师深夜加班制作课件的背影在网上传播,多少低龄的“老师的孩子”在爸妈关闭的房门外长久等待、久敲不开。与此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全力满足网课学习要求、养成网络学习习惯,以及那些千姿百态的花式笔记、满屏排队整齐的“老师辛苦!”在校园生活重启之时,每一位师生,都值得互道一声——谢谢!
这是来之不易的回归。在实践中,我们也切身感受到,当前,不管是哪个教育阶段,“屏对屏”的线上教育绝不能替代“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络点名真不如课堂问答来得畅快!群组回复哪有分组研讨酣畅淋漓?独坐卧室苦读固然清净,何如到图书馆书海徜徉;微信群里的抽科打诨,怎能代替面对面的谈笑打闹,哪怕是“你拍我一下、我回你一拳”!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返校,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
今天的中国,有信心有能力重启校园生活。但今时的返校,尚不能完全等同于以往的常态开学。为了这一次“非常态”返校,为了“错时错峰、分批分期”看似简单的八个字,所有学校投入开学前准备的时间、精力、心血,史无前例。在根据疫情变化一次次调整方案、尽可能优化规程的情况下,这一次返校依然“有点麻烦”:从启程出发的一刻起,要在已有几分炎热的天气下佩戴口罩;要在明明已站在熟悉的校门前时却不能快速融入——身份核验、体温监测、绿码出示,乃至核酸检测……即便顺利入校后,日常校园生活中的必备项目——一日三检、扫码识别、清洁消毒、“一米社交”,也让人有点“厌烦”。
经过了这一场疫情的洗礼,大家已然明白,所有当下的“麻烦”,是为了将来更持久、更长远的“不麻烦”。但一段时间内时时、处处的“小麻烦”,恐怕依然会激起“焦虑”“烦躁”和“厌烦”。
改变习惯,确实不爽。正如疫情突如其来,这些“麻烦”,也一定会让大家在初入校一段时间内感觉“出乎意料”。但每一次“就要崩溃”前,请谨记: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出的这些“麻烦”,是为了对抗我们共同的敌人——病毒,而非损耗我们之间的亲密和信任;日夜坚守制造着这些“麻烦”的校园工作人员,他们所付出的,远非“有点麻烦”。
期待所有的师生共同答好久别重逢前的最后一道大题吧,别嫌麻烦、认真对待。
“重启”不易,一起珍惜。
作者:周维维(青岛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