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作品
启功结字理论示范
一个字若要美观,需要讲究笔法与结字(或称结构),在二者之间,启功先生认为结字是首要的问题。启功先生对结字有独到的见解,他对结字的探讨,一方面基于自身的书写体验,一方面也借助坐标方格对法帖中的字形进行观测。
启功先生发现,字格中有四个聚点。“聚点”,他又称之为“重点”“重心”。通过观察各个笔划及其延长线,他看到这些笔划和延长线最为经常地通过四个点,或者这四个点邻近的区域,每个点和格子一条边的距离与另一条边的距离的比率恰好是5∶8,即黄金分割率。
既然在字格中所有的点中,笔划及其延长线通过这四个聚点的概率最大,那么在行笔的时候,就要多注意这四个点,而不是格子的中心。笔者对此殊乏体验,若勉强作些知解,大概这四个点就像是一座城市中的四个交通枢纽,车辆通过的机会最多,而书法家就像驾驶员,要多注意这四个交通枢纽,而不是城市的中心。
这四个点显然不同于“中心”,这一点启功先生特别指出过。另外,这四个点虽然也被称为“重心”,但与通常意味上的重心并不相同。因为一个物体的重心只有一处,而不能有四处,字的重心也不例外。相比于“重心”“重点”的称谓,“聚点”显然更准确些。
启功先生对他发现的结字黄金律非常看重,曾作诗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关于结字,除了黄金分割率,启功先生还强调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先紧后松,先小后大。字的形状,从松紧的角度看,常常是左紧右松、上紧下松;从大小的角度看,常常是左小右大。松和紧,说的是字形内部的疏密安排,比如“三”字一般写作上紧下松,“川”字一般写作左紧右松;小和大,说的是字形内部各部分的大小对比以及字形的外轮廓态势,比如“上”字多呈“◢”势。松紧、大小的变化,和书写时的顺序密切相关。写一个字,一般是先左后右、先上后下,所以才形成左紧右松、左小右大等现象。另如“彡”,虽是左松右紧,似乎和前面所说的左紧右松不符,但是仍然符合先紧后松的规则。看来,先后的变化是根本性的,而左右、上下的变化只是先后变化的不同表现而已。由于紧、小皆可谓收,松、大皆可谓放,所以先紧后松、先小后大,或可概括为“先收后放”。
其二,没有真正的横平竖直。平与斜相对,说的是点画的置向。直与弯相对,说的是点画的轨迹。在启功先生看来,横画既不平又不直,换句话说就是既斜又弯。竖画亦不直,而呈弯曲状。启功先生强调了竖画轨迹的弯曲,而没有讨论竖画的置向问题。事实上,古帖中的竖画亦不尽垂直,多有向左向右倾侧之势。点画的置向和轨迹也可看作笔法的问题,启功先生以此讨论结构,亦有深意在焉。笔划的走势对字的间架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横画和竖画,就像一座建筑物的墙壁和房梁一样。
各家书法千差万别,而黄金分割、先收后放、横不平竖不直之说,旨在揭示结字的通规。当然,这些规则未必适用于所有的字形,魏晋小楷和魏碑里很多字形的收放关系便与唐楷有别,启功先生也谈到某些唐楷字形并不那么吻合黄金分割率。但无论如何,这几条规则依然具有广泛的概括性。另外,对于以奇为尚的书法家而言,这些规则也提供了有益的参照,因为看见规则才能更好地突破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