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6日,《视听表演北京条约》在北京签署。2020年4月28日起,《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生效。
同年6月26日,暨《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签署8周年当天,由华东政法大学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动的“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建设项目”交出了第一份成绩单——《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立约史料第一阶段编译工作已经完成,为国内对1997年6月至2012年6月立约时期的研究提供了文本支撑与保障。
重重压力下的编译工作
“既然编译工作交给我们了,就要做好它。”林佩瑶说。
林佩瑶是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知产庭的法官,也是“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建设项目”《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法官组的组长。
2019年8月,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推动建设“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对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管的国际条约相关的法律文本、立法史料和历次外交会议文献进行搜集、筛选、整理、编撰、翻译和编译,形成内容全面、体系清晰、中文译文权威的WIPO知识产权国际政策法律文本库,进而促进我国知识产权国际政策与法律理论研究的发展。
立项成功,从何着手?项目组首先将目光投向了《视听表演北京条约》。该条约于2012年6月26日在北京缔结,2020年4月28日正式生效。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在我国缔结、以我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对加大表演者权利保护、推动视听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按照计划,学生团队已经于2020年5月初完成了第一阶段立约史料的搜集、筛选和初始翻译工作。为庆祝和迎接《视听表演北京条约》签署8周年,法官团队需要在一个月以内将材料审校出来。
然而,受到疫情影响,复工复产后,徐汇区法院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数量呈现爆炸状态,法官们加班加点成为常态。林佩瑶的小孩刚上一年级,处于生活、学习都需要照顾的时期。她每天加完班回到家里,要先辅导孩子做作业,等孩子入睡后才能打开电脑开始工作——而这时往往已经深夜十点了。
在国际条约的编译过程中,从英文直译到中文并不复杂,但是要形成规范、专业的表述却很困难,这也正是法官组的工作重点之一。
“There are two instruments that are designated as ‘protocols’.”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