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即计算,存储即计算,如果没有强大的数据计算能力,很多理论都不可能被证实。”在发表主旨演讲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邬江兴为听众分享了几个故事。
    计算能力使霍金与黑洞照片错过
    4月10日,黑洞照片轰动全球。宣布首次根据爱因斯坦的黑洞理论和霍金的视窗事件,动用了八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的天文望远镜,经过两年的计算分析得到了黑洞的照片。
    形成这张图不容易,需要有爱因斯坦的理论,需要有霍金的理论,更需要有射电望远镜,最关键的是这些数据得到后,经过两年多的大数据处理才最终得到照片,并冲洗出来。中间克服了数据网络的传输问题,解决了计算问题。
    邬江兴说:“如果我们计算能再强一点,在2017年能够把这张照片冲洗出来,霍金先生可能就会在现实中看到他的理论得到了证明。”
    仍然看不到的“宇宙黎明”
    另一个故事叫“再现宇宙黎明”,148亿年前,一个奇异的质点一爆炸,构成了我们当今的宇宙,也构成了整个天文学的基础。
    “但是爆炸那一刻的状态是什么呢?全球提出了SKA(平方公里阵列探测系统),试图看到宇宙的第一声‘哭声’。”邬江兴介绍,“但我们现在的计算机,包括现在美国的顶点计算机,在这项工作所形成的数据面前,处理能力简直不值一谈,所以没有强大的数据计算支撑,我们看不见宇宙黎明。”
    无人驾驶遇到的计算瓶颈
    最近,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慧交通,这些名词很热,但它们同样面临计算方面的挑战。
    特别是复杂数据计算的时效性问题,当多元数据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计算处理的时效性就可能是无法保证。邬江兴举例,“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按照每小时10公里行驶,现有计算能力完全可以支撑,也不会出现交通拥堵。但当每小时60公里、100公里、120公里时,我们现有的计算能力不能支持。所以要实现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这必须与大数据处理能力强相关。”
    本版文/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杨野实习生黎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