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口述厉玮整理
2004年3月29日,在未完工的杭州大剧院露天剧场,在一片泥泞而荒蛮的土地之上,50名建筑工人、60名在杭工作的外乡人、40名杭州歌舞团的演员翩然起舞。这是我执导的浙江省第一个公益性大型先锋舞蹈,这是与这座城市、这个剧院同生共长的一群人。当时,我蹲在花坛边仰视着这些“外乡人”,他们的舞姿不一定曼妙但很温暖,脚步不一定完美但很铿锵。
三年过去了,2007年冬天,当我带着歌舞诗剧《和平颂》回到杭州大剧院,这弯皓月已经在城池之东撑起一片丰满艺术的星辰。歌剧院内是一个由主舞台、左右侧台和后舞台组成的2500平方米“品”字形舞台,能够升降、平移、行走、旋转,可以根据剧目不同,任意变换场景、布景的空间。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设计,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剧院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时,不仅仅是杭歌,杭州每个院团的演员们都向往在杭州大剧院的舞台上起舞、放歌。
《和平颂》这个作品,充分利用了歌剧院舞台的结构设计,也打破了舞台空间的边界和可能——升降舞台第一次投入使用,70多米长的纵深舞台全部打开,连舞台后面的大门也首次为了演出而开启……第一幕《祈福》开启,一束束绿色光芒从舞台深处射出,形成一个狭长而梦幻的时光隧道。剧院后台的大门随之打开,夜空和荒野组成一面天成的幕布,一头大象披巾带彩缓缓走来……面对这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一幕,台下不少观众都被震撼地流下了热泪。
十五年来,杭州大剧院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市民的审美和气质,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在我的记忆中,剧院刚竣工之时,旁边的市民中心还在打桩,国际会议中心和城市阳台相继动工。这里是个连出租车司机都找不到的地方,就像一座“空城”。到了2010年,“牵手杭城伴我成长”杭州歌舞剧院文艺晚会在这里开演,市总工会派了10辆大巴把嘉宾观众送到了剧院。没想到四年过后,当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在杭州大剧院开启全国首演之时,这里已经真正成为了杭城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殿堂。我们连演三场,歌剧院三层全开,座无虚席。
去年6月,我带着《遇见大运河》回到了它的首演剧场——杭州大剧院。4年里,《遇见大运河》跨越三大洲,行程10万公里,遇见16万观众。从认识到认可,从茫然若迷到慕名而来,杭州大剧院见证了大运河故事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也亲历了杭歌人的成长与蜕变。
我认为,作品的创作和剧院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希望在不久之后,能看到杭州大剧院自制剧目及品牌的酝酿和诞生,镌刻杭州故事的烙印,结出文化自信的硕果。我曾想象在这里上演一出科技魅影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化蝶》的乐声缓缓响起,漫天的蝴蝶飞旋在剧院的上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经典的灵魂,高科技表现手段迸发全新的活力。未来,属于杭州的文化IP,一定是诗意的、浪漫的,更是创新的、智慧的。
(口述人系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
上一篇: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常识备考:你知道那些马的别称吗?
下一篇:一果多因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