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是距离现在比较近的时代,这一时代中国受到列强入侵,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前介绍过晚清四大名臣,今天就说说相对应的晚清四大罪臣。
晚清四大罪臣分别是:翁同龢、张謇、张仲伟、李秉衡。
在朝中,他是光绪的老师。很遗憾,这个人充满了消极的能量,把大清搞得一塌糊涂。与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针锋相对,在日舰入侵时,他不仅不与李鸿章结盟对外,反而借外力削弱李鸿章势力。
甲午战争初期,他给翁同龢一个主意,让翁同龢用日本人的手消灭李鸿章的军事力量。有人提议翁同龢派李鸿章到前线,让湘系大臣接任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这样,甲午战争不是日本和中国打的,而是日本和李鸿章的战争。
这个人在甲午战争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目前敌人要一致对外,士兵要在前面流血,朝臣不要在后面捅刀子。相反,就在北洋水师与日舰激战的时候,他向朝廷控告了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私通日本。
甲午战争时期,他是山东巡抚。李鸿章率军作战,要大力支持,军民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倭寇。但是李秉衡却因与李鸿章的恩怨,不出兵援救。
在北洋舰队覆灭之前[文],守候的援军实际上[章]就是李秉衡所率的部[来]。一八九五年一月十[自]二日,清廷便听到日[历]军有攻威海的说法,[史]即刻电告李鸿章、李[大]秉衡、“飞翔各防,[全]日夜不备,不能有疏[网]忽”。
之后,日军登陆荣成[文]湾后,李秉衡却不能[章]按原来的约定派出驰[来]援,只能派孙万龄等[自]少数军士去迎敌。到[历]25日,日军攻陷荣[史]成,李秉衡宁可自请[大]部议处,也不发兵。[全]
李秉衡不出兵的理由[网]很简单:“兵太单”[文]、“营少势难收”。[章]即便清廷电谕他发兵[来]前往威海协防,李秉[自]衡仍坚持“将只有一[历]人守备,若要再调守[史],则不留一人。”
在这一时刻,威海已[大]是危机四伏,但李秉[全]衡却只用了一支军队[网],扼守了威海西路,[文]直到2月12日后,[章]北洋水师覆灭。
为此,后人在讨论刘[来]公岛失守的原因时,[自]普遍承认“巡抚(李[历]秉衡)既按兵不动”[史],而不是“应约发援[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