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除了四岁会让梨这个典故外,其实还有一些事情,也是值得称赞的。十三岁时,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了。得知父亲去世后,他内心极度悲伤,难以自拔,甚至恍惚。
十六岁的时候,有一位名士叫张俭,由于意外冒犯中常侍侯览,便对他怀恨在心,肆意报复。有一次,这位中常侍发了一条密令,叫郡王去找张俭,以报仇。
正因如此,张俭与弟[文]弟孔融是多年的朋友[章],在性命攸关之时,[来]张俭别无选择,与其[自]兄弟孔融为好友,希[历]望他能躲避一劫。不[史]过,当时孔赏并不在[大]家,是孔融接见他。[全]
看看孔融,还是个半[网]大孩子,张俭没有把[文]事情的经过告诉他,[章]但孔融察言观色,看[来]到他窘迫不安的样子[自],便对他说:“就算[历]哥哥没在家,我也不[史]能做主人吗?”所以[大]做了主,让张俭放心[全]先住自己的房子。
之后,州郡的士兵在[网]家中发现了张俭,孔[文]融和孔融两人也将因[章]收容罪犯的罪名被捕[来]入狱。不过,这种情[自]况不能把全家人都抓[历]起来,总是要找个“[史]主谋”。
这时,孔融自告奋勇地说:“收容张俭的人是我,自然是我得了罪。”
孔融的哥哥也急于站[大]出来包揽罪名,说:[全]张俭是来找我的,是[网]我的罪,与其他无关[文]。二人都主动担罪,[章]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来]只得去问问母亲,谁[自]料母亲说:“老人家[历]做主家事,罪责在我[史]。”
终于,郡县令不知如[大]何处置,于是请示朝[全]廷,说明了形势。最[网]后,命令将孔赏定罪[文]。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孔融的责任担当。与此同时,母子俩也争相揽罪,希望不连累家人,可见孔融一家人非常有责任心,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一个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人,长大了怎么会是一个忘恩负义、不仁不孝的狂妄者呢?
孔融的家庭环境影响非常好,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勤学苦练,再加上天赋异禀,他的生活应该顺风顺水。诚然,汉献帝即位后,孔融确实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并得以重用。
但是,孔融为人刚正,暗中查访官吏,有许多贪官污吏的记载,也有许多被他发现并告发的罪行,多是官吏的亲族友人。这群人,也曾对他进行威逼利诱,企图拉他"入伙",或恳求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他的大公无私,让这些罪状无一隐瞒,全部据实暴露在朝堂之下。
对老百姓来说,孔融[章]也许是刚正不阿、公[来]无私的清官;但对这[自]些贪官来说,孔融的[历]存在,却成了他们升[史]官发财的“绊脚石”[大]。
董卓很快就掌权朝政,汉献帝龙椅上的傀儡。一直以来眼中看不出一粒沙子,他和董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董卓看不顺眼他,就把他贬到北海。
因此,名为“孔北海”的孔融,在北海任职已有六年之久。他在这里修建城市,办书院,推荐人才,做了很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但北海又是黄巾军最猖獗的地方,孔融也联合周围州府讨伐黄巾军,但黄巾军的势力十分强大,因此孔融不得不四处求助。那时,只有刘备接到求援的消息,立即派兵帮助他解围。
之后,袁绍又打算扩大势力,要拉拢孔融。但最终要攻打袁绍和曹操的汉室的野心,孔融也完全看在眼里,他拒绝了袁绍抛出的橄榄枝。打斗未遂,后半年多时间,袁绍发兵攻打北海,就连孔融的妻儿也被袁绍长子带走。
形势变化无常,后来曹操以令诸侯,势力无限扩大。但孔融对曹操的出身和行为十分不满,常在朝堂弹劾曹操。以曹操的眼光来看,孔融,一直在自讨苦吃。
比如有一次,曹操提[全]议对军队实行“禁酒[网]令”,以更好的节约[文]粮食。但这让孔融极[章]力反对,甚至写文章[来]嘲讽曹操说:“成大[自]事的人没有不喝酒的[历],曹公为什么要禁酒[史]?你们这决定真是太[大]蠢了。“
孔融在朝廷,屡次给曹操面子,这让曹操很不爽,怀恨在心。不仅在朝堂,在私底下,孔融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刚毅的风格。这时曹丕娶了袁绍的媳妇甄嬛,孔融认为是不理伦理纲常,表示讽刺和挖苦;有人劝孔融顺曹操,别跟他讲道理。
这一桩桩,都被曹操记在心底,久而久之,逐渐起了杀心。
孔融呢?精明如孔融[全],必先看出曹操的心[网]思。“坚强”,不是[文]鲁莽,而是坚持自己[章]的道德和底线。一个[来]人敢于这样做,就一[自]定准备好承担后果。[历]
他知道,自己冒犯曹[史]操必然逃不过一死,[大]但这无法再牵扯到自[全]己的家庭,特别是父[网]母的双亲。
因此,他提出“父母[文]无恩论”——一言不[章]合,说父母对孩子不[来]会有什么恩情,孩子[自]只是父母欢欣后的产[历]物;母亲也不过是养[史]育孩子的容器,没有[大]任何关系。又“大闹[全]”,说父母对自己并[网]无恩情,说自己有饭[文]吃的话“给陌生人又[章]不给父母”。
这种理论,即使放在[来]现在,也很难被接受[自]。何况是受三纲五常[历]礼教约束的封建王朝[史]。孔融肯定也知道,[大]这话一说出来就必然[全]被“轰死”,被视作[网]异类,也一定不会给[文]自己留下好名声。
这次,他的话也正中[章]了曹操的心腹,以此[来]为由,赐他死刑。
但平常的情况下,他[自]确实得罪了许多人,[历]当曹操大权独揽时,[史]许多人都是“识时务[大]地”归顺曹操,而他[全]却是跟他一刀两断,[网]谁又要跟他同一阵营[文]呢?因此,就算是他[章]冤死了,也没人为他[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