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清朝时期官员,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康熙五十二年,30岁的孙嘉淦考中进士,从此他结束了半耕半读的日子,成为一名吃朝廷俸禄的官员。
《清史稿》对他近40年的为官生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
然而,孙嘉淦之所以能名留青史,直言进谏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他身上还有很多值得当代官员学习的优秀品质。
一、直言进谏
在官场沉寂近十年的孙嘉淦,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异常勇敢地向刚刚登基的雍正上疏直谏了三件事,即“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
单说“亲骨肉”,这可是直戳雍正的痛点。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雍正是“九子夺嫡”的最后赢家,他上位以后对与之争夺皇位的兄弟并不友善。
好在有朱轼为孙嘉淦求情,雍正不但没有将其治罪,反而称赞他的胆量,将他提拔为国子监司业。从此,孙嘉淦成为朝堂上有名的直臣,仕途也进入上升期。
雍正:“朕即位以来,每事能直言极谏者,惟孙嘉淦一人。”
被雍正赞为当朝直谏第一人的孙嘉淦,到了乾隆即位时依然不改直谏的作风,洋洋洒洒写下一千五百余字的《三习一弊疏》,劝谏皇上要亲贤臣远小人。
幸运的是,乾隆也十分欣赏孙嘉淦敢于进谏,将他的奏疏公开宣示,还将他擢升为从一品的刑部尚书。
不久后,孙嘉淦甚至成为清朝的封疆大吏,先后担任过直隶总督、湖广总督。
或许有人会说,孙嘉淦是运气好,没有因为直言进谏受罚,反而不断升官。可是纵观雍正、乾隆两朝,真正敢直言进谏者能有几人。
要知道做一个直臣,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万一哪句话惹皇上不高兴,就可能会人头落地。
可是孙嘉淦却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了朝廷和百姓进言,方才成就直臣的美誉。
二、肯办实事
孙嘉淦不仅是一位直臣,也是一位能臣,他在其位谋其政,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和好事。
做吏部尚书时,孙嘉淦奉旨去河南审理疑似冤案,使得十余名蒙冤之人重获清白;做户部尚书时,孙嘉淦与讷亲奉旨查办李卫弹劾总河朱藻一事,证实朱藻确实贪赃误工,遂依法惩办。
做直隶总督时,孙嘉淦上疏直言禁止民间酿造烧酒弊大于利,促使乾隆下旨废除禁令。如此一来,普通百姓酿造烧酒不会再遭受牢狱之灾,农民也能通过卖高粱、谷糠等从中获些小利。
兼管直隶河工时,孙嘉淦对永定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及东白洋两淀的疏通和治理,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意见,让直隶境内的百姓受益无穷。
做湖广总督时,孙嘉淦提出利用头人治理苗疆的策略,建议让头人做寨长,并且让最有威信的头人做峒长。县令则直接与峒长对接,从而避免官府与苗人直接发生冲突。
三、清正廉洁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清朝的贪官可谓是数不胜数,但是孙嘉淦却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品格,而且是四十年如一日。
相传孙嘉淦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为了不让家乡人耻笑,就拉了十几箱子的砖头上路。不明真相的人以为孙嘉淦说一套做一套,便到乾隆面前告状,弹劾他贪污。
于是,乾隆派人查验,结果发现箱子里装的不是银子而是砖头。乾隆得知真相后,命沿途官府将砖头换成真金白银,当作对孙嘉淦清廉的嘉奖。
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但孙嘉淦为官清廉的名声却所言非虚。孙嘉淦在担任国子监祭酒时,被雍正抓住了一个纰漏,按律应该以欺君之罪问斩。
不过雍正却以“孙嘉淦,然不爱钱”为由,将他派往户部银库当差。当时外界谣传孙嘉淦是沽名钓誉,收银时会缺斤短两。果亲王允礼亲自到户部视察,方知孙嘉淦是被冤枉的。
允礼据实上奏,雍正之后便愈发重用孙嘉淦,在雍正十二年更是让他管理河东盐政。即便是面对这样的肥差,孙嘉淦依然洁身自好,视钱财如粪土。
敢于直谏、肯办实事、清正廉洁,让孙嘉淦成为名留青史的好官。他以70岁的高龄去世之后,乾隆为其上谥号“文定”,也是对他为官近四十载最好的褒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