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兵仙韩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用3万士兵打败20万赵军,2000多年来为什么无一人敢用?
兵仙韩信曾出一阴招,用3万士兵打败20万赵军,2000多年来无一人敢用!
韩信被后世称为兵仙,他的一生十分精彩,虽然在政治上低能,但他在军事上的成就无比辉煌。
韩信跟随刘邦之后,得到了重用,也开始在刘邦打天下的战争中崭露头角,不过真正让韩信名扬天下的,还是著名的背水一战。
这一战也是韩信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他所使用的布阵计策,用3万兵力打败了20万的赵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可他的这个计策千百年来也没有人再敢模仿,这也是他受到历代兵家推崇的一个原因。
井陉之战
这场战争是著名的井陉之战,当时刘邦在彭城战败,为了能夺取天下,就让韩信单独带兵北上去攻略赵魏等地,不过刘邦那边的战事吃紧,在韩信攻赵之前,就已经把他手里的不少精锐都给调走了。
他只能带着不少刚刚入伍的乌合之众参战,赵国此时主事的人是陈余,陈余不仅有地利优势,还有着兵力优势。
得知韩信这么点人就敢来打自己,陈余也是乐坏了,赶紧就集合大军应战,号称有二十万的大军。一直到战败前,陈余都认为韩信就是一个绣花枕头,没有什么能力。
可背水一战,赵军主力全军覆没,陈余被杀,赵国随即沦陷。
韩信这一仗到底是怎么布置的呢?
《史记》记载: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这便是韩信的阴招,分为两步,他是先让数千骑兵迂回到对方后面,攻打对方的老营,并换上自己的旗帜,接着自己抢先让前锋过河,背水结营。
这么打无疑是犯了大忌,背水结营最大的问题就是前面要打败了,大军都没办法撤出来,兵法多次提到布阵理想的地点,可韩信压根就没有按照这些规则布阵,但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他赢了这一仗就成为经典。
或许陈余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韩信能打败自己,后世诸如徐晃等人也不明白,为什么韩信背水结营就能赢呢?
其实背水一战绝非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简单,首先韩信在作战之前,已经在对方的阵营里面布下了很多密探,他立即分析出了陈余的失误,对方放弃了井陉口,没有利用井陉这样的险要固守,这就给了韩信通过行径的机会。
古代打仗布阵与阵型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陈余随后又犯下了一个错误,没有抢占河滩,让韩信的前锋渡过河。
这个地形很特别,没有开阔的平原,河滩与山谷让陈余的大军没办法展开进攻,即便他有二十万的大军,也没办法全部投入到作战中。
韩信过河其实是作为诱饵来吸引陈余的主力,他真正等的是骑兵偷袭陈余的后方大营。
奇正相辅,才是韩信取胜的关键,后世很多人模仿这个计策,却往往忽视了奇兵的作用,光是把大军往死地里放是不行的,因为人在绝境里面是会爆发出极大的能量,但这个前提是要有一点希望才行,完全处在死地里面,士兵可能光想着跑了,更不可能继续保持阵型。
此外,这场战争的主动权在韩信的手里,之前汉军的很多部队已经先后打败了赵军,对赵国形成了夹击的攻势,陈余的局面相当被动,他需要尽快与韩信决战,才能解除自己的困境。
韩信就是抓住了陈余的着急的弱点,而赵军连续作战失利,士气相当低落。此时韩信用正面抵挡住赵军的攻击,连续打不下韩信的阵营,让背水作战的士兵越来越有信心,而赵军是越来越着急,此时后方大营突然丢了,赵军压根不了解对方有多少人,本来就士气低落,以为自己的大军已经失败了,赵军自然就没有什么抵抗的能力了。
韩信的大军就憋着这一口气,看到赵军乱了,冲出去以少胜多也就很正常了。
提起底,后世模仿韩信不能成功,就在于领兵作战的能力还没有像韩信那么强。
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不会拘泥于兵法,而是能很好把兵法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作战。
韩信在进军的时候结合自己的情报,得出了陈余要急于和自己作战的结论,他就结合地形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则布阵。
他这么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韩信手里的大军确实不能打,大部分都是新兵,还没有来得及训练,要是正常决战,他的大军不见得扛得住,只有通过死地激发士兵的勇气,才能让大军的战斗力有保障,这种冒险的打法,非常考验将领的指挥与治军的能力,但凡他们的能力差一点,这么打就等于是送死了,历史上有韩信这种能力的人实在太少了。
可像韩信这个级别的将领,也很少会模仿背水一战,因为善于打仗的将领,往往是先考虑能不能打,不能打强行去打没有任何意义。
韩信当时是不得不这么做,况且形势对自己也有利,打下去的话,取胜的可能性是极高的。
可像井陉这种特殊的地形,以及河流山谷特殊的位置,在国内都是极为罕见的,不同的地形对于作战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韩信所面临的诸多情况,也有着一些偶然因素。
后世要模仿他的计策打法,却很难遇到和韩信一样的地形与情况,因此按照韩信的计策是很难成功的,即便是韩信自己又面临同样的局面,他也不见得会打第二次,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军事家。
这虽然是《史记》上记载的事情,但这种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一直被后人传颂,一来赞叹韩信的兵法,二来称赞韩信的魄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