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即唐代宗,唐肃宗李亨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共17年,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758年,李豫被立为皇太子,762年即位,次年平定安史之乱。李豫在位期间,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实行了“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但其为求暂时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局面。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新唐书评价其为“盖亦中材之主也”。而在旧唐书中,得出“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
轶事典故
安史之乱
代宗30岁那年,即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结束了平安舒适的生活,乱离相继的日子真的开始了。代宗在父亲被立为皇太子以后,就一直是广平郡王。他和弟弟 建宁王 李倓一起,随父亲跟着祖父玄宗逃离京师避乱,同时参与了 马嵬之变。此后,一起北上灵武,成为肃宗重新组织平叛的积极参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
肃宗登基以后,在决定天下兵马元帅人选之初,曾打算任命颇怀才略又有较高威信的建宁王倓。但肃宗当年的布衣之交、自称“山人”的奇士 李泌秘密向肃宗陈奏:“ 建宁王贤能英勇,确是元帅之才,但广平王是长兄,有君人之量,但尚未正位东宫。当今天下大乱,众人所瞩目者,自然是统兵征伐的元帅。若 建宁王大功既成,陛下虽然不想立他为储君,追随他立功的人也不肯答应。太宗皇帝和 太上皇的事,不就是例子吗?”最终,肃宗任命了广平王为兵马元帅。从此,代宗被推到了平叛的中心。
广平王被委任为兵马元帅, 元帅府就设于禁中。 李泌不愿意做宰相,不得不以“侍谋军国、 元帅府行军长史”名义参加平叛,也 于禁中安置。广平王入内参拜肃宗, 李泌就在帅府坐镇, 李泌有事入对,广平王就在帅府。二人尽心尽力,配合默契。当时军务繁重,四方奏报,从早到晚随时送来。肃宗指示全部战情通报都先送 元帅府,由李泌先行开拆过目,军情急切者,重新封固后连夜向宫禁之中通报。若属一般军务,则待天亮后再禀。而禁中宫门的钥匙及符契,肃宗这时也都委托广平王与 李泌掌管。
张良娣与李辅国因为在肃宗政变夺权过程中立有大功,权倾一时,气焰熏天。二人倾心结交,互为表里,招致了时为广平王的 代宗以及建宁王的警觉与不满。 李泌为了大唐中兴,也对 张良娣的专权不满,他曾劝阻肃宗立她为 皇后。建宁王英毅果敢,常不分场合地向肃宗陈诉张、李二人的专权骄横; 张良娣则经常在肃宗耳边吹风,搬弄是非。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了。
颇知用权的 张良娣并没有坐视不顾。她很策略地劝肃宗把天下兵马元帅广平 王立为太子,再改任建宁王为兵马元帅。 张良娣企图在广平王和 建宁王之间制造嫌隙以分化他们,而且把事端牵扯到 李泌身上。因为,此事若付诸实施,肃宗一定会同 元帅府行军长史 李泌商议。果然,有一天,肃宗向 李泌提及此事:“广平王担任元帅负责平叛已有些日子了,现在朕打算要 建宁王全面负责征伐,又担心引起不良后果。若立广平王为太子,既确定他的 储君地位,又能让 建宁王发挥作用,先生以为如何?” 李泌一下就明白这是 张良娣的阴谋,立即直言不讳地劝阻肃宗,使这一隐患暂难萌生。
张良娣与李辅国见一计不成,更加紧了阴谋策划。 建宁王年轻气盛,无所顾忌,见二人互相勾结,也数番向肃宗陈诉 张良娣自恣专权,谋害广平王。 张良娣与李辅国趁机对 建宁王大加谮陷,双方较量激烈起来。有一天, 张良娣对肃宗奏道:“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想谋害广平王。”李辅国也添油加醋,在一旁随声附和。矛盾一下暴露出来,肃宗见双方都事涉广平王,眼睛盯着 皇嗣,担心会酿成大祸,心中大怒。他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将 建宁王赐死了。
建宁之祸,在参与平叛的众人心中留下了阴影,尤其使广平王与 李泌感到惊惧。
代宗登临大宝后,仍“深思建宁之冤”,他先是追赠建宁王一等 亲王爵——齐王,到公元768年(大历三年)五月,代宗还颁诏追谥他为 承天皇帝,改葬顺陵,对建宁王尽极哀荣。看来,建宁王之死在 代宗心中留下了难以挥去的印记。
收复两京
公元757年(至德二年)盛夏过后,肃宗加紧了对安史叛军总攻的准备与部署。这年闰八月二十三日,肃宗犒赏三军,总攻长安、收复京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
九月十七日,唐朝大军正副元帅广平王、 郭子仪为中军,李嗣业为前军,王思礼为后军,回纥兵马由 叶护率领作为机动队伍,在 沣水之东的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南)以北横亘30里,与叛军10万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
战斗一开始,敌人骁将 李归仁出阵挑战,唐军前队进逼相应,遭到敌人突然反扑,军中大乱。正当危机关头,壮勇绝伦的李嗣业奋臂高呼:“今日若不拚死一战,必将一败涂地。”说着,竟卸下铠甲,光着膀子,抡起长刀,冲向敌阵。敌军被其英勇所震慑,唐军也士气大振,阵脚方才稳住。李嗣业乘势率领前队军卒各执长刀,列阵而进,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军阵似铜墙铁壁压向敌人。刹时之间,疆场上战马嘶鸣,刀枪撞击声、士兵呐喊声,响成一片。这场血战一直从午时打到酉时,直到夜幕降临,敌军溃逃而去。战场上留下6万多具尸体。叛军退入长安后,连夜逃跑了。
唐军得到战报, 代宗立即下令入城。京师长安沦陷15个月后终于收复了,这是进入战略决战以来取得的一次巨大胜利。当身为元帅的 代宗率军进入长安时,城内的百姓扶老携幼,夹道相迎,他们呜咽着、欢呼着,为从此结束朝不保夕的动荡生活而庆幸,为摆脱叛军野蛮铁蹄的蹂躏而欢庆。长安城的百姓也许并不知道,刚刚赶走了叛军,一场背后的交易几乎让他们遭到灭顶之灾。
回纥兵马在攻克长安之后, 叶护提出要唐朝履行肃宗皇帝当初的许诺,即索掠城中的金帛、子女。代宗劝阻 叶护:“今刚刚收复西京,若马上大举俘掠,则东都之人就会皆为贼固守,收复东都就不容易了。愿到了东都再履行约定。” 叶护听从劝告,与 仆固怀恩各领兵由城南绕行,到浐水以东安营扎寨。
至德二载十月十八日,唐朝大军进入东都洛阳。至此,两京均已收复,平叛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洛阳百姓却再次遭受不尽的苦难。城中百姓欢迎唐军的人群还没有散去,回纥兵已按捺不住无限的贪欲,直冲向库府收取财帛,在洛阳市井及村坊之中大索三日,城中父老出于无奈,自动收集锦罗绸绢万匹奉送给回纥,回纥兵才算收敛。代宗此番也无法阻止其剽掠,还同城中百姓一道送给回纥金银财宝, 叶护在洛阳城内理直气壮,毫无顾忌。
长安、洛阳两京的相继收复, 代宗以天下兵马元帅身份立下了卓越战功。肃宗返回京城后,于公元757年(至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将他进封为楚王。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十月五日,举行了册礼,确立了他的皇位继承人地位。
代宗即位
唐代宗李豫,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十二月(一说十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之别殿。这一天,在他登基以后被立为天兴节。初名李俶,封广平郡王,公元758年( 乾元元年)十月册为皇太子后,改名豫。他的母亲吴氏,后被追尊为章敬皇后。
唐代宗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代宗即位之初,正当安史叛军最后垂死挣扎的关键时刻,为了早日平定叛乱,结束动荡的局面,代宗对安史降将实施了姑息政策,以致形成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给继承者遗留下了难以彻底消除的祸患。不过,安史之乱最终是在 代宗时平定的,这是代宗最为得意的事。经历了八年动荡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再无法达到开元天宝时期的太平治世, 代宗的重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乱的创伤,但动荡和磨难不仅抵消了他建设国家的热情,也使他开拓进取的锐气严重缺失。越是到后来,他越是颓废,甚至怀疑人的力量,平日里遇到紧急情况时,经常是口诵佛经,《仁王经》成为他消灾赐福的力量源泉。
代宗从父祖手中接过烂摊子之初,盛世的繁华还留在人们的回忆中,十几年后,他却把一个更加烂的摊子传给了他的子孙。从此,大唐帝国往日的盛景已是明日黄花,成为人们心中无法再现的记忆了。 代宗能否如欧阳修所说算得上“中材之主”尚可斟酌, 《旧唐书》中把他比为古代的“贤君”,无疑是溢美之辞了。
荡平余孽
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四月二十日, 代宗柩前即位。经过一番周折, 代宗开始亲政。他亲政以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是委任奉节郡王 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所谓“国之大事,戎马为先”,这一天是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四月二十五日。
看得出, 代宗即位后,确实把平叛当成了重要工作。在他部署平叛的过程中,也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调整。五月 于丹凤楼颁布的大赦制书已透出这一意图。其中可注意的内容是: 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王皇后、太子瑛、 鄂王瑶、光王琚等均恢复了封号,因擅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璘等也予以昭雪。 代宗的良苦用心似乎是通过对皇室成员的平反昭雪来梳理 玄宗、肃宗时期淤结的政治遗留问题,从而寻求开拓进取的途径。假如代宗能够沿着这一思路顺利地进行下去,再利用肃宗平叛时期图谋中兴的余荫,未尝不能获得一个有所突破、有所振作、全面中兴的良机。但是,由于内政头绪繁杂,兼以外患交困,特别是宦官势力过于膨胀,致使代宗的努力在刚刚闪现出一丝希望之光后即销声匿迹。这不能不说是大唐帝国的悲剧。
宦官势力的膨胀,在 代宗刚刚亲政之初就引发了一些敏感问题。 李辅国恃功自傲,曾对 代宗讲:“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气焰嚣张,不可一世。代宗因此很不痛快,但不得不表面仍加尊崇,暗中却利用 程元振来对付他,以至于后来将李辅国暗杀于家中。
公元763年(宝应二年)正月,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 史朝义走上末路穷途,自缢而死。很快,降将 李怀仙就将他的首级送到京师。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朝诸道兵马皆凯旋班师。
史朝义的死,标志着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平定了。八年之中,不仅玄宗、肃宗各赴黄泉, 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变了两姓(安、史)父子四人(安禄山、 安庆绪、 史思明、 史朝义)。 代宗完成了肃宗未竟之事,总算可以告慰祖宗,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 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喜讯后所作《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人物评价
总体评价
历史上对代宗李豫的评价,新唐书中评价说:“代宗之朝,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认为他有一定能力,是个合格的皇帝。而在旧唐书中,作者在论述了代宗一生中的作为之后,竟然得出了“古之贤君,未能及此”的结论,可以说是极高的评价了。
史书评价
《 旧唐书》:①“呜呼,治道之失也,若河决金堤,火炎昆岗,虽神禹之乘四载,玄冥之洒八瀛,亦不能堙洪涛而扑烈焰者,何也?良以势既坏而不能遽救也。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及天宝之乱也,天子不能守两都,诸侯不能安九牧。是知有天下者,治道其可忽乎!明皇之失驭也,则思明再陷于河洛;大历之失驭也,则怀恩乡导于犬戎。自三盗合从,九州羹沸,军士膏于原野,民力殚于转输,室家相吊,人不聊生,而子仪号泣于用兵,元载殷忧于避狄。然而代宗皇帝少属乱离,老于军旅,识人间之情伪,知稼穑之艰难,内有李、郭之效忠,外有昆戎之幸利。遂得凶渠传首,叛党革心,关辅载宁,獯戎渐弭。至如稔辅国之恶,议元振之罪,去朝恩之权,不以酷刑,俾之自咎,亦立法念功之旨也。罪己以伤仆固,彻乐而悼神功,惩缙、载之奸回,重衮、绾之儒雅,修己以禳星变,侧身以谢咎征,古之贤君,未能及此。而犹有李灵耀作梗,田承嗣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欤!”; ②“群盗方梗,诸戎竞侵。猛士尝胆,忠臣痛心。扫除沴气,敷衍德音。延洪纳祉,帝虑何深。”
《 新唐书》:“代宗之时,馀孽犹在,平乱守成,盖亦中材之主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