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明月几时有》中,43岁的周迅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现出了以往少有的疲倦和僵硬感。接下来,她或许需要做一个决定——到底要不要坦然接受胶原蛋白的流失,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然生长、自然衰老的伟大演员。
当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出现第一个周迅的脸部大特写时,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40岁之后,老天爷对周迅的宠爱,最终败给了自然规律。
这是演员周迅真正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刻了:究竟是选择做一个永远光亮保鲜、没有皱纹的女明星,还是一个坦荡老去却更加伟大的女演员?
演技在线,特写心碎
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众声喧哗声里,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上映了。观众和粉丝有小小的雀跃——终于又可以在电影里见到演员周迅。
毕竟,上一次周迅正经拍电影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
在2014年的商业片《撒娇女人最好命》和《我的早更女友》之后,周迅在这两年将主要时间都投入到长篇电视连续剧《红高粱》和后宫大女主剧《如懿传》的拍摄中,期间还投资和参加了一个户外真人秀节目。
但就是这部《明月几时有》,却让喜欢周迅的人遭遇了不小的尴尬和困惑。在整部电影里,周迅的出色演技依旧在线,但观众们却第一次那么明显地觉察到她的脸发生了巨大变化。
数年前,导演张艺谋曾经说过,周迅和章子怡的脸是最标准的“电影脸”,她们的脸“天生就适合活在大银幕上”。但至少在《明月几时有》的前半段,周迅的脸已经僵硬到与过去判若两人。
曾经最令人赞叹的大银幕特写已经让人不忍细看。网友惊呼“灵气尚存在但外貌已改”,“脸为什么僵成那样,突兀的山根让人烦躁,周公子的颜值无可厚非地被医疗美容毁了”。还有一部分网友发出了攻击“丫头教”时的经典质疑:岁月不饶人啊,为什么还要硬演二十几岁的角色?
影评人“闪灵爱”评论道:《明月几时有》给周迅的特写特别让人心碎,法令纹和苹果肌看上去就像塑料浮雕,过去是一包水,现在是凝固冰,海上的风吹不化。
还有粉丝感到困惑,明明两年前周迅演《红高粱》的少女九儿时,还非常有说服力,呈现出几乎没有漏洞的“少女感”。为何两年之间,脸已发生巨变?
电视剧《红高粱》
有人回答,“打针了,毕竟年纪也不小了”。加之,“电视剧的灯光效果和大屏幕还是不一样的,大屏幕更容易暴露缺点”。
《红高粱》剧组的摄影灯光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周迅的脸比同龄人年轻10岁,我们用技术手段又给她减下来10岁,最后就呈现得很年轻了。最关键的是“灯光在周迅脸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许鞍华的电影风格,历来是现实主义导向,剧组的灯光师也不大可能给周迅每场订制女艺人最爱的“苹果光”,因此43岁的周迅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现出了以往少有的疲倦和僵硬感。
曾经,这是一张被无数媒体和粉丝称为“精灵”般的脸。在40岁之后,在天赋和外形上都备受上天宠爱的周迅,终于见识到了自然规律的残酷。直到电影的后三分之一部分,脸部特写才自然了一些。
对演员和观众来说,这都不能不说是一次意外打击。因为对周迅“不老精灵”的想象和期待已经太久了,久到我们以为她不会衰老。是的,精灵怎么会衰老呢?
但现实世界里的“精灵”,无论怎样被岁月垂青和宠爱,也不会如神话、童话中的精灵和仙子一样永远年轻。40岁之后,老天爷对周迅外形的宠爱,终败给了自然规律。
天赐的充满灵气的娃娃脸和身形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明月几时有》里,这把剑已经露出了它陡峭锋利的另一面——43岁的周迅,似乎正站在一个路口。她忠实的影迷看完电影后写道:希望周公子能自然转型,虽然我依然觉得她是个精灵,但希望不要再演少女了。
老天爷赏了两碗饭
在华人电影圈,大概没有第二个人像周迅这样从出道开始,就基本承包和垄断了“精灵”、“永远的少女”这样的词。
从1991年拍摄谢铁骊的《古墓荒斋》出道,25年里,周迅一大半的日子都是在剧组度过。17岁,她演了人生的第一个角色:一只狐狸精,这似乎宿命般地开启了她最为类型化的角色方向,也塑造了鲜明的个人特质。
《古墓荒斋》剧照
她是《风月》里的小舞女,《荆轲刺秦王》里的小盲女,《苏州河》里的神秘少女,《大明宫词》的少女太平,《人间四月天》的民国女子,《橘子红了》的悲剧小媳妇,《香港有个好莱坞》里的北姑,《恋爱中的宝贝》里的分裂女孩,《如果爱》里的复杂明星,《画皮》里的千年狐妖,《李米的猜想》里的出租司机……
电影《苏州河》
总之,她是很多不一样的女孩,但又似乎只是她自己——一个有着小巧脸庞的,眼中似有无限故事的少女、“未婚妻”和精灵。这不得不令人感慨,她一定是一个得到特殊垂怜的人,就连老天爷赏饭都是同时赏两碗——容貌一碗,天份一碗。
她仿佛生来就是吃这口饭的。父亲是电影放映员兼海报画师。她从小就在电影院里长大。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个录磁带的”。果然19岁时,跟着当时的男友窦鹏去了北京,当了歌手,开始北漂生涯。
1995年,她去陈凯歌的《风月》剧组试戏。当时在《风月》剧组的方励回忆说:“陈凯歌从一开始就很喜欢周迅,他把她叫到身边,生怕她年纪小不懂事。跟在陈凯歌身边学习了大半年,两年后在《荆轲刺秦王》中,周迅演的小盲女,从打光到拍摄完,眼睛都没有眨一下。陈凯歌感叹她是一位“心灵沟通者”。
她也明白自己有天赋。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她回忆拍第一部戏的时候,说话还是结巴的,当导演一喊开始,她说话居然不结巴了。“好像老天有一个通道直接到我脑子里,我现在坐这儿也不知道一会儿怎么演,但等一action,自动就会了。”
这导致了25年里,她一直活在人戏不分、戏剧和真实生活的混淆的情境里。
多年前一起拍摄《恋爱中的宝贝》的黄觉说,都拍完一年多了,“她还是带着一丝伤感,说五个月都没笑过了……她就是骏马,很放肆地燃烧自己”。陈可辛在拍完《如果爱》的第二年,还接到了周迅给他发的短信:北京的河结冰了。“她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了孙纳,完全按角色的逻辑活着。”
邓超一直觉得自己“挺疯的”,但跟周迅拍了《李米》之后,他发现“她像一个女巫似的,像是会附体一样”。他记得那时候,周迅不让当时的男朋友来看她,因为“李米自己四年没有见到男朋友,于是她也一段时间不让男朋友来看她,不让探班。她说要感受孤独感”。
邓超周迅拍摄花絮
“因为这个戏比较撕裂,经常导演喊停了她还在那演着,还在那个戏的世界里,然后导演过去把她一抱,很长很久,慢慢恢复过来。”
经纪人陈辉虹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不得不在周迅没事儿的日子里替她找事儿”,例如,“给她打电话发微信,挑好的电影跟她说你看这个,或者跟她说今天你就睡觉就待着。有点像是,你要喊‘action’(开机),然后她就知道怎么演,她就在里面了。”
她没有辜负自己从内心到外表的双重天赋,许鞍华说,周迅是她见过最用功和做最多功课的演员,“那些台词啊动作啊,她都想好了,然后现场很多时候都是一条过”。
这也令她获得了几乎所有人的爱和认同。
冯小刚曾经严肃地说,“我认为周迅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在她后面,没有屈居第二的”。陈可辛说“她是所有导演的梦想”。高晓松说她“不是经验型的演员,她是个天才”。高群书说“对她的表演不能评价,只能体会。我猜她在转世之前的上三辈应该都是做演员的。”郝蕾在看完《李米》后,也激动地发短信给周迅,称赞她是“一个天生的女演员,一个伟大的女演员! ”
演员四十
这些年,周迅似乎一直演着那些最适合她的角色,与成熟、衰老、欲望这样的成年世界和现实词汇无关,但她似乎也被这类角色和观众的固有期待封印在了其中。
进入40岁之后,周迅做了许多新尝试。她投资和出演了综艺真人秀,但看点乏善可陈。她在距离上一部电视剧拍摄的11年后,又回归拍了电视剧《红高粱》,这部剧不仅给她带来了3000万片酬,还带来了视频网站播出的高关注度。或者这也能解释为何她又在去年接下了网文IP改编的古装剧《如懿传》。这次的片酬是5000万,而受众将是年龄更年轻、数量更巨大的网文粉丝。
动辄90集的长度,长达两年的拍摄、宣传、播出周期,棚内拍摄的精美灯光以及卫视之后的反复重播——显然,这是一桩比拍电影更为划算的生意,这也难怪曾经听从张艺谋教诲打死不拍电视剧的章子怡也开始拍大女主宫廷剧了。
这背后的驱动力无非是“名利”二字,在演艺圈生态环境和势力范围正在重组的当下,想要红得更久、想要更多粉丝、想要更常被看见被讨论,想要将影响力扩大到更大范围,就必须遵循游戏规则。
在周迅那里,综艺节目,电视连续剧,一线时尚品牌代言,商业电影,小成本制作,公益活动……全部没有放过。周迅像退休前的天后王菲一样,在商业王国和名利场里,犹如一架高速运转机器,被商业拱卫着,高效且竭尽全力。
几年前,黄磊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周迅是明星的一生,可她其实应该是一个更伟大的演员的一生。但她没有做这个选择。”因为,“中国的电影没有给她这样的演员够大的格局。她其实有特别大的空间,却被各种角色锁在里面了。”
高晓松则说:“一个能演空气和水的人,现在演的都是生活层面的东西,都是商业片,她能满足吗?”
其实,从2016年初至今,周迅的脸上一直有挥之不去的倦色和僵硬面具感。商业大制作显然不能满足她的全部野心,而《李米》这样的小成本制作也不常有。《李米》的导演曹保平觉得周迅必须转型了。在《人物》杂志的采访里,他表示,很现实,周迅40岁了,“女演员年龄大了以后,适合年龄段的角色会少”。
但是,40岁之后的周迅仍然在演少女,因为,绝大多数年轻后辈演员的资质和能力都接不了班。于是,在这个尴尬的系统闭环里,不管周迅自己是否有强烈的意愿或者是否感到勉强、吃力,她的团队、整个市场都会“合谋性”地让她继续扮演少女或者年轻女主的角色,直到《明月几时有》的特写出现,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于周迅而言,有一碗饭已经行将吃完,接下来,是去想尽一切办法留住碗底的残余,还是好好地珍惜另一碗。
走出“囚笼”
其实,若干年前,周迅想象过自己的衰老。
“没有人能改变变老,只是我现在的年龄还可以驾驭年轻角色而已。我也一定会变老的。”她说,等以后年龄大了,才是真正考验自己的时候,那时候才能证明自己到底是不是好演员。
周迅和郝蕾都曾表示过,今年64岁法国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是自己的偶像。周迅说,“我一直想像伊莎贝尔·于佩尔那样演到这么老。她是我的一个偶像。但靠演员的一己之力并不能完成,演员和观众是相互作用的,我演你们也得来看呐”。
这一句“我演你们也得来看呐”,透露着中国观众对大龄女演员的残酷和势利,即便身处行业金子塔顶端的周迅,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到影响。
但是,越艰难的选择,或许才会催生出越独特的结果。相信早已成为佛教徒的周迅,对“贪”会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一个人不可能占尽一切风光,接下来,究竟是和团队一起将自己一直维持在一个无懈可击、炙手可热的明星神坛之上,还是坦然接受胶原蛋白的流失,让自己成为一个自然生长、自然衰老的伟大演员?
其实这个问题,在这部暴露问题的电影中,已经有所回答。
在关于《明月几时有》评论里,作家韩松落提到了“匮乏”与“自由”:自由,现在必须要和财务连在一起,选择,也一样。但在许鞍华的故事里,还匮乏着,甚至极度匮乏着,人,就自由了,就选择了。
这部电影巧合般集齐了三个女孩/老女孩:许鞍华,周迅,春夏。人们爱用女孩、赤子、老女孩来定义她们。
春夏跟少年时的周迅一样野路子出身,凭着会说话的眼睛和异于常人的敏感闯进了圈子,两人的《踏雪寻梅》和《香港有个好莱坞》也相当类似。春夏当下的“光脚”状态和无负担,正如当年周迅刚出道时的自由。
而七十岁的许鞍华,还跟母亲在香港租房生活着,为每一部电影吃力找着投资,需要去教书和拍广告维持着生活,但她一部接一部拍着自己想拍的电影,做着自己热爱了大半辈子的活计,人,是自由的。
好友兼同行的郝蕾一直在关注和观察周迅的状态,“对一个职业演员来说,重复是很可怕的事! 角色、片种的重复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状态的重复。”
于佩尔则说,“我们总是谈论女演员的悲剧命运。不是电影扼杀了她们,而是生活……我们要遵循我们自己的标准。”
什么时候,待周迅自己和观众都愿意把“演员周迅”从少女和精灵的囚笼里释放出来,承认精灵也会老去,传奇主人公的脸也会逐渐被皱纹爬满,一个自由的而又始终变化和成长着的伟大演员才会真正诞生。她也才会拥有自己的标准。
届时,在她前面等待她的将是《她》里神秘性感的64岁伊莎贝尔·于佩尔,《跑调天后》里有趣的68岁梅丽尔·斯特里普,《45周年》里优雅深邃的71岁夏洛特·兰普林,《速度与激情8》里生机勃勃的72岁海伦·米伦,以及54岁的朱丽叶·比诺什和53岁的莫妮卡·贝鲁奇。
我们期待在这一代中国女演员里,能够出现像于佩尔这样堪称伟大的职业演员。当皱纹出现、衰老来临,唯有坦荡接受这一点,自由才会到来。正如于佩尔曾说过的,“做演员,最终是学会做一个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