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从法医学角度,死亡分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而自杀大概是非正常死亡里最不正常的。求生是动物的本能,就像饿了要吃渴了要喝一样,不以意志为转移。无论多么恶劣的生存条件,基因里预先设置的神奇动力都会驱使一个人活下去。所以,活着并不稀奇。但自杀就比较奇怪。因此,人们认定,自杀者恐怕都是得了病。
新近自杀的名人是畅销书《三杯茶》的两作者之一戴维·奥立弗·瑞林。有人在俄勒冈州哥伦比亚河附近的铁轨旁发现他的尸体。验尸官说,瑞林死于“钝器撞击头部”,是自杀,死亡日期为11月15日。警方和瑞林的家人都没有透露更多细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的死亡,特别是非正常死亡,对作品常常起到意外的宣传作用。从前不知道或者只是听说过《三杯茶》的人突然产生了兴趣。在国内,这本书不仅正版销量明显上升,影印版的生意也异常的好。
成名
《三杯茶》的书名源于主人公从一个巴基斯坦老人那儿学到的哲学:“敬上一杯茶,你是陌生人;再奉第二杯,你是朋友;第三杯茶,你是家人,我将用生命保护你。”亚马逊网站这样介绍:无论谁感到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生活,都一定要读读格雷格·莫滕森的故事。这位登山家在1993年攀登乔格里峰遇险时邂逅巴基斯坦一个贫困村庄的村民,由此受到启迪,承诺为他们建一所学校。此后10年,他在地球上这片最危险也最封闭的地方建起55所学校,尤其针对女孩,为她们提供一种平衡的教育。《三杯茶》是冒险,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赞歌。
自2006年出版后,《三杯茶》连续四年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译成47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售出近400万本。莫滕森经营的慈善机构中亚协会获得的捐款也直线上升,从2007年的380万美元增至2010年的2000多万美元。美国总统奥巴马还以个人名义捐助了10万美元——他的诺贝尔和平奖奖金。
《三杯茶》虽然署名两位作者,莫滕森和瑞林,但主要的执笔者是瑞林。49岁的瑞林生前是记者,主要报道社会问题,足迹遍布全球。他尤其致力于提高社会对一些人权问题的意识,包括贫困、饥饿、教育和医疗等等。《三杯茶》是他的第一本书。他的第二本书《重见光明:两位医生恢复视力和挽救生命的伟大旅程》将于明年春天问世。一本充满希望的“励志”书的作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无疑是病了。事实上,瑞林的家人透露,他的确患有抑郁症。
质疑
在亚马逊网站上,与《三杯茶》比肩销售的一本书叫《三杯诈:人道主义英雄格雷格·莫滕森怎样迷了路》。这本书2011年出版,作者名叫乔恩·克拉考尔,是《户外》杂志的专栏作家,他把《三杯茶》和莫滕森的慈善事业捅得千疮百孔。他的主要观点包括:《三杯茶》的诸多关键情节存在不实和捏造;莫滕森把中亚协会变成自己的提款机;中亚协会负担了莫滕森和瑞林等人的调研、写作和宣传费用,甚至包括乘坐私人飞机;莫滕森尽管在偏远地区建起一些学校,但很多学校只是摆设,没有老师和学生等等。《三杯茶》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却是假的,”克拉考尔这样总结。
这在美国媒体引发广泛争议。《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在《三杯茶,洒了》一文中写道,就算书中确有不实细节,莫滕森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不能一概否定。《纽约客》驻华记者彼得·赫斯勒(中文名何伟)在《莫滕森错在哪儿》一文指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问题不在于缺钱或缺学校,而是更深层次的文化问题;莫滕森只相信规模、速度、更多的钱和建筑,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是肤浅的。调查记者、非营利网站WhoWhatWhy.com创始人拉斯·贝克认为,《三杯茶》已经成为一个宣传机器,让美国在阿富汗的存在变得可以接受。
自杀
莫滕森本人承认,书中有些内容并不完全属实,比如他会把几次旅行“揉”成一次。他还指责瑞林在很大程度上要对这类“编辑”工作负责。至于中亚协会,他坦言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经营者。瑞林始终没有公开表态,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坚持自己的原稿。”瑞林的律师说,《三杯茶》基本内容遭到的质疑使瑞林在情感和经济上都深受打击。就像瑞林写的书一样,自杀是他与世界的对话——只不过是最后一次。这是一串问号: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在哪里?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可否不在意某些“事实”?作品和作者是什么关系?是个人改变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个人?
也许,采访、写作、出版、出版后的种种乃至整个人生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瑞林最终以自杀的方式控制了自己。
上一篇:广西“折翼”青年出版励志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