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 君
“我们学校图书室之前有过少量的书籍,多是镇中心小学淘汰下来的。绝大多数是旧书,还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像养殖方面的书,学生根本不愿意读。”沂南县留田联小老师刘雷说道。
在这所有216名学生的农村小学,记者看到,10平方米左右的藏书室里,仅有的四排破旧木质书架上空空荡荡。原本摆放在这里的少量书籍前段时间被搬去了另一所农村小学。
“有时候我们想去县城书店买书,但也只是看看就回去了,书太贵了。”沂南县留田联小的几名学生很无奈地告诉记者,同学们很喜欢读课外书,但由于学校没有爱看的书,只能选择到县城书店买书或同学之间借书。一本书借给三四个同学很正常,《格林童话》曾有十多个同学借过。
“农村孩子跟城里孩子没法比,我们这里多数学生没课外书可读。只有家庭条件好的、重视教育的家长会到县城给孩子买书。这对学生知识积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都很不利。”刘雷说。
与留田联小的空书架相比,县里另一所农村小学要好一点,560册图书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然而,一眼望过去,不难发现,很多书为旧书,纸张泛黄。据统计,这些书中80年代印刷的占40%,90年代的占40%,近期的只有20%,而且有的书明显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像《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教材》、《经济司法联络员工作手册》、《晶体管脉冲与数字集成电路》等。
按照教育部2003年确定的标准,一类小学人均藏书30册、二类小学人均藏书15册。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图书数量不足、复本率较高、书籍不适合孩子阅读、设施陈旧等问题,甚至个别学校没有图书室,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和学生阅读需求。“读上爱读的书”成为很多农村孩子的奢望。
据了解,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充足的资金来购置图书,镇中心小学淘汰的书籍以及企业、公益项目等的捐赠是学校图书室图书的重要来源。
但有的捐赠过程中,对图书“来者不拒”,致使一些出版印刷年代久远甚至已经过时的,或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出现在学校图书室的书架上。
也有学校为了应对达标检查,将其它学校的图书临时搬过来“充数”,甚至将农村书屋里为农民阅读配的书“借”到小学图书室来,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为了解决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难的问题,山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14年推出了“爱与希望同行”主题活动,其中的微公益项目——“我爱阅读·希望图书汇”活动主要面向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的农村贫困青少年、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帮助他们看上自己喜欢的图书。
“2万元可以援建一个希望图书室,5千元可以援建一个希望图书角,10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本基础读物,可登录网站参与活动。”山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活动启动以来,共筹集资金112万元,其中省福彩中心捐赠公益金100万元。首批建成的56个希望图书室配送书籍660个品种,1200余册,主要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国学经典、文化知识读本、经典名著、历史小故事、名人传记和青少年优秀读本,惠及2万余名农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