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马梦飞 摄影报道
在一个不足十平米的“书房”里,一位老人正在挥毫泼墨,神情严肃,精神集中,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如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很快,“海纳百川”四个飘逸的草书大字跃然于纸上。
正在挥毫的老人名叫余国后,今年62岁,是四川内江的一名环卫工人。2005年,50岁的余国后因机缘巧合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已坚持12年,成为了内江市远近闻名的“民间书法家”,正可谓“提笔纸上能挥毫,握帚在地清街道”。
2月28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内江市市中区文英街余国后的家里,下午休息的他依然身穿一身环卫工作服,正在屋里练字。
结缘
50岁零基础开始练习 曾自嘲“三辈子”都学不会
“你先坐,我把这几个字写完。”余国后一边和记者打着招呼,手上却没有停下。“说起我和书法的缘分那就远了!”聊起书法,不善言辞的余国后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随着余国后的回忆,故事回到了1999年他在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当保安那段岁月。
农民出身的余国后现在是一名环卫工,而在此之前他还有着两份工作经历。1999年,44岁的余国后成了张大千纪念馆的一名保安,并负责清洁和花草养护工作。在张大千纪念馆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看书法大家们的字画,虽然喜欢看书法作品,但这一时期的余国后并没有产生要学习书法的念头,“我初中毕业,以前连毛笔都没摸过,字也写不好。”
直到2005年,张大千纪念馆举办了一次中秋笔会,书画家们的现场创作,让这个艺术的门外汉看得着了迷,与书法的不解之缘也就此结下。
中秋笔会上,空闲的余国后看着书法家们现场泼墨,好奇的他便试着拿起一支笔涂写起来。“老余,你要练字啊?”同在纪念馆工作的内江著名书画家曾国武问。“我怕是练三辈子都练不出来哦!”余国后乐呵呵地回答。“拜曾老师为师嘛!”站在一旁的人同老余开起玩笑。
然而朋友的戏言却让余国后的心思活络了起来,“在张大千纪念馆待了这么久,看都应该看会了,不然岂不是枉呆了这几年?”于是,从这个国庆节开始,余国后以知命之年走上了一条充满波折的翰墨人生之路,而这一走就走了12年,也走出了一个“民间书法家”。
艰难
所有人都反对他练字 妻子甚至被气回娘家
“你要是把字练出来了,我拿手板心煎鱼给你吃!”然而,挫折来得太快。决心走上这条路的余国后等来的不是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鼓励,而是出奇一致的反对,余国后这一“风雅”之事遭遇了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冲击。
“那个时候家里就没多少钱,还要去搞这种花钱的事!我们都没有支持他。”余国后的妻子钟淑芬回忆当时的情形说道,从妻子到儿女,再到兄弟姊妹,没一个人赞同余国后的决定。亲戚朋友或玩笑劝导、或嬉笑嘲讽,总之,余国后就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坚定地迈出了第一步。
“说实在的,刚练的时候,我毛笔都握不稳。”作为一个零基础的“老学生”,余国后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受到身边不少年轻人的嘲笑,但不服输的他并没退缩,天天用白纸蒙着字帖练,一练就是半年。因为当时家庭收入低,妹妹时常会拿点钱给他贴补家用,可余国后第二天就跑到文具店换成了笔墨纸,妻子更是因此事气得跑回娘家,“你想嘛!家里生活都很恼火,还去搞这个!”,连在纪念馆工作的同事也不看好他,“趁现在还没在这方面花什么钱赶快放弃吧,以后花了大把钱再半途而废就太不划算了。”
然而,余国后就这样在逆境中不断前行,每当写出自己觉得有进步的字时,余国后就会向曾国武、李果青等书法家请教。就这样他的字开始不断进步,“差不多一年以后,曾国武老师说我有写字的天赋。”得到这样评价的余国后欣喜若狂,除了更加坚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以外,他练字的比以前更加疯狂了“他练字真的是一心一意,就像入魔了一样。”见证了父亲“苦行之路”的余惠兰这样评价道,虽然以前并不支持父亲,但现在她却是以父亲为荣。
钻研
墨透纸背侵黑“书房”地 一张毡垫他用了12年
余国后现在的家并不大,没有多余的空间让他写字,于是不足十平米的饭厅就成为了他的“书房”,饭厅陈设简单,一张沙发、一张桌子、几根凳子,一眼看去,靠墙摆放着的旧式皮沙发已经被各类报纸、宣纸铺满,地上的十多张报纸被他写上上一道道漆黑的墨迹。
“没得钱买好点的纸,所以就去捡旧报纸来写。”虽然如此,余国后对报纸依然非常珍惜,一张报纸写了一遍他就晾在一旁,等墨迹干了以后又重复书写,墨迹一遍遍覆盖,直到写烂为止,黑亮的新墨迹印在原本已经晾干的墨迹上,隐约能够看出所写何字。在余国后的家里记者看到这样的报纸装满了一个大箱子,“实在太破的报纸我才扔,全部加起来差不多有十个箱子这么多了。”一幅字要在报纸上练习多次,才舍得书写到宣纸上。
而余国后简陋的“装备”不止是纸,记者发现他的砚台是用烟灰缸、饭碗替代,墨也是25元一件的最便宜的墨汁,就这样他还要在墨汁里兑上一半的水。就连桌子上那张灰黑色并且墨迹斑斑的破毡子也并不普通,“我所有东西里,这张毡垫是最‘老’的。”余国后说,这张毡垫是12年前,和曾国武一起买的。这张毡垫完整地见证了余国后的脱变之路,“毡垫本来是白色的。”余国后说,因为每天都会被透过纸背的墨汁侵染,所以每当侵染严重时,他就会拿去洗干净晾干再用。久而久之,白毡垫变成了灰毡垫,好毡垫也变成了破毡垫,而不变的是每天在上面写字的老人。
#p#分页标题#e#“人一辈子不能就这样普普通通地过去,要有一样东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余国后望着桌子上那张厚毡垫深沉地说道。十多年来,他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练字。“一回家就想摸笔,不然心头就痒痒。”余国后笑道,当上环卫工以后空余时间不多,但每天依然会写上千个字。“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工作、睡觉、写字。”书法俨然已成为余国后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就
多年来屡获奖项 作品被各界人士收藏
“忙忙碌碌苦中求,一日三餐多忧愁。早起晚归无关爱,十年书法定出头。”这是在2005年余国后刚接触书法并遭到所有人反对的艰难困境下给自己写的一首励志打油诗,“我当时坚定要一直写下去,我要让大家看看多年以后我能不能写好书法!”抱着这样倔强而坚定的心态,余国后走到现在,然而当时的余国后并没有预料到自己竟然一语成箴。
“从2015年开始,我真正被大家所知道,我的书法开始被大家认可。”苦练多年的书法余国后自称终于“有点模样”,在2015年余国后逐渐被一些书法爱好者所熟悉,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渐渐地大家都知道了内江有一个“民间书法家”。于是慢慢地开始有人慕名而来与他交流书法技艺,或上门求取墨宝,“目前我的作品被很多人收藏,有大学校长、政府官员、企业老板、书法爱好者等等社会各界人士。”余国后自豪地说道。
而他也开始被内江市各种书法比赛、书法交流会等活动邀请,并获得很多奖项,多幅作品还入围各类展览。“就在前面大年大三那天,有两个从浙江过来的书法爱好者专门找到我用1000元钱买了两幅我的字。”余国后很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卖出自己的作品,对余国后而言,这是既是对自己坚持12年书法的一个交代,也是自己书法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能被大家认可对于余国后而言是最大的褒奖,而余国后并不满足于此,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他翻出了一直深藏于心底的梦想——“总有一天我成为一名书法家!”虽然自己已被很多著名的书法家认可,并获得了很多奖项,但余国后依然认为自己还是“业余”的,这条路对于他而言还有很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是对他最好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