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家特别成功的企业,人们也总会开始关注他们的董事长,特别是此人过往的经历。
王传福就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可以说,他带领着中国的汽车企业跃居全国一流先驱,谁又能想到,王传福有一个极为悲惨的童年。
王传福
王传福出生在安徽,他的原生家庭也非常贫困,如果说贫困还有能改变人生的道路,那么一系列的不幸,几乎让这个家庭看不到一丝光亮。
在王传福13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因为生病而离世,然而仅仅过了三年的时间,他的母亲也撒手人寰,这也让王传福成为了孤儿。
他不是独生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几个姐姐,俗话说“长兄为父”,在当初父亲病逝以后,哥哥王传方就主动选择了辍学打工,他希望为这个艰难的家庭分担一些压力。
别看哥哥年纪也不大,他也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在自己辍学后,他也不希望弟弟走上跟自己一样的道路,他辍学打工,也是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够继续完成学业。
母亲离去的时候,王传福正在备战中考,这也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因此,考试成绩也自然不理想,他没有办法去中专学校读书,如果要继续读下去,就只能选择费用更为昂贵的普通高中。
哥哥和嫂子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给王传福支付了学费,他们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弟弟一定要把学给上出来。
五个姐姐已经相继嫁人,而妹妹也被送去寄养,原本一个大家庭,只剩下了王传福和哥哥嫂子,期间,嫂子更是卖掉嫁妆供他上大学。
这份恩情,对于王传福来说实在是太过于珍贵了,他也十分明白哥哥姐姐对于自己的付出,在学校也格外努力,暗自发誓一定要让哥哥姐姐过上好生活。
因此,高考的时候他没有再失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其实,这对于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已经非常成功了,那会的大学生绝对是凤毛麟角。
其实,即使生活已经如此不幸,可王传福受到的教育还是不错的。
比如,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还担任过大队书记,为人非常正直,在当地也具有号召力,在王传福思想形成的这段时间里,父亲一直是他的好榜样。
而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极为传统的农村妇女,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富大贵,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足够了。
而哥哥更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即使生活充满苦难,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反而支撑着王传福上完了学,哥哥的精神,对他创业的历程影响很大。
上大学时,哥哥王传方把自己结婚时的“上海牌”手表拿出来送给了弟弟,还一直承担着弟弟的学费和生活费,尽管王传福始终省吃俭用,可日子依旧捉襟见肘。
王传福曾经的辅导员曾经说过,王传福在大学期间的生活非常艰苦,完全是靠着王传方的抚养才长大的,当他来长沙上学以后,他的哥哥不久后也从安徽来了,兄弟两个人也能在陌生的城市中有个照应。
不过,王传福也有着自己的动力:钻研。
从本科开始,他便着手于研究电池,在1987年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硕士,导师就是赫赫有名的专家李国勋。
王传方也跟着弟弟去了北京,弟弟在里面读书,他就在外面做点小生意。
在这一阶段,也是王传福进步最快的阶段,他在研究电池的过程中,也获得了非常出色的研究成果。
李国勋
上学上到这个份上,自然是不愁工作了,哥哥王传方也长长舒了一口气,看来,自己的弟弟终于成材了。
90年代初,已经当上处长的王传福被委任为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到了这时,按道理说,王传福的人生完全已经高枕无忧了。
那家电池公司的底蕴也非常深厚,它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和内蒙古合资成立的,想要利用包头的稀土资源去搞电池的产品开发。
别说董事长了,就算是一个公司职员,若要提出辞职,必然是“妈见打”。
可是,他最终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下海,单干。
其实,王传福这个惊人的举动并非意气用事,他是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学识敏锐意识到了镍铬电池市场产业转移的机遇,可这些在单位中并没有获得支持,所以他也决定亲手抓住这个机遇。
在电池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组件便是电芯,如果能有一套完备的生产线,那么此生估计是不会再过穷日子了。
连原本的单位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自然不会得到资本的认可,所以比亚迪最初的融资道路也是万分艰难。
终于在1995年2月,比亚迪才成立了起来,初创团队也仅仅只有20多个人,拿着这点钱和人去做电池,无异于痴人说梦。
进口是最快的路,可想要从日本引进一条电池生产线,说什么也得需要几千万元的资金,王传福手里的钱连个零头都没有。
如果这么轻易就被困难给折服,那么他就不算是创业者了。
他的办法,就是把原有的电池生产工序全部打散,分成一个个人工去完成生产,缺乏了体系,价格就能压下来,最终,他只花了一百多万元,便搞定了原本几千万的生产线。
最初的王传福也并不是做汽车的,什么需要电池的东西利润高,那么他就做什么。
他公司最初的业务是生产“大哥大”和“BP机”所需要的镍铬充电电池,能买得起这些玩意的人,手里自然拥有不少闲钱,他们对于后背电池的需求量也格外大。
而且,在那个独特的创业环境中,也有很多公司会去找贴牌代工,比亚迪也顺势接到了三洋的手机电池订单,狠狠赚了一笔。
1997年,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日本的电池企业也遭遇到了重大打击,这无异于给了其他很多电池厂商带来了全新的机会。
因此,成本低、交付灵活的比亚迪电池被当年著名的手机品牌摩托罗拉、飞利浦、松下等国际大厂青睐,比亚迪就趁着这一阵风一路崛起,占据了全球百分之四十的产能。
从这个时候开始,王传福正式走向了成功之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把创业工作做到这个份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科研工作的王传福却不这么认为,他即使靠着大订单挣钱,依旧十分重视科研和研发。
早在比亚迪创立之初,王传福就非常重视技术研发,就拿电池举例,他认为镍铬电池的能量密度存在很大的瓶颈,如果能突破这个瓶颈,那么就是行业的大变革。
比亚迪在挣到了一些钱后并没有固步自封,在1999年的时候,王传福还专门在欧洲开设了研究机构。
还好,比亚迪的运气比较好,研发的投入很快获得了回报,从2001年,比亚迪搞定了“正极端面焊”等技术工艺,充分改善了电池的性能,获得了认可。
到了2001年,比亚迪的电池销量再次突破了一道大关,当年的电池产量就已经突破了2.5亿元。
第二年,创办仅仅只有7年时间的比亚迪就在香港挂牌上市了,不过当时并没有受到什么关注,他们似乎一直是在“大树下乘凉”。
当时诺基亚手机还是手机界的老大,而比亚迪的锂电池凭借着优秀的性能,成为了诺基亚这手机主要的供应商。
7年时间,比亚迪完成了巨大的蜕变,他们从一家贴牌代工厂成长为世界级的电池企业,王传福的哥哥王传方绝对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他最初也仅仅只是希望弟弟能够找个好工作,可是,此时的弟弟已经以3.28亿美元在中国富豪榜中排行13位。
似乎,一个励志的故事就讲完了,可从王传福放弃“董事长”职位的那个举动来看,他似乎并不会消停下来。
在成为世界级电池巨无霸企业后,比亚迪已经很难获得突破,因为他们就是“天花板”。
王传福不仅懂研发,而且还懂商业模式,他也知道,如果自己率领企业向上游或下游消费产品发展的话,那么很有可能遇到“反噬”。
所以,王传福把目光转移到了其他行业。
21世纪初,也是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对于汽车工业也格外关注,非常希望本国能够诞生一些能够和国外汽车产业竞争的品牌。
王传福看透了这一切,他也认为,手机市场总规模不过百亿,就算再怎么发展,按照诺基亚这个质量,就算全中国人一人一部手机,那也没有办法持续扩大,跟手机产业相比,汽车工业才是大头。
不过,王传福始终没有改变,他没有向社会“造梦”,而是始终保持着以科研为主的实干精神。
2002年7月,比亚迪低调地全资收购了北京吉普吉驰模具厂,市场也在不断关注着王传福的动向,他们觉得王传福是想要自己去搞手机或者什么电子产品。
当王传福最初决定进军整车制造的时候,比亚迪的高管们和股东会提出了一致反对,对于他们而说,哪怕少挣一点,都绝对不能缺钱。
其实,股东们的想法并不能算错,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汽车制造经验的企业来说,技术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想要造车,还不如做梦。
王传福对于这种思想却不屑一顾,他当即表示,中国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恐惧症”,这也是先入局者制造的“迷魂阵”,用高投入和研发来吓退竞争者。
想要进军汽车产业需要资质,而王传福也力排众议,在2003年1月23日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濒临倒闭的西安秦川汽车接近百分之八十的股份,成为吉利以后的第二家民营车企。
结果,让比亚迪股东们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比亚迪的股份就暴跌了百分之三十,市场的反应也充分表达了不信任。
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一款新车的研发到投产需要经历4年的时间,而对于各位投资人来说,这个阶段就显得有些漫长了。
2005年,比亚迪F3上市。
这款汽车主打亲民路线,各种配置也算是还不错,上市也受到了追捧,不过,也有业界的嘲笑。
从F3开始,比亚迪的销量一路猛增,终于在2006年扭亏为盈,实现了1.16亿的盈利,后来,F3R、F6等车型相继问世,也让比亚迪在汽车产业里站稳了脚跟。
王传福是科研人员出身,因此对于技术也是高度重视,就连平日里的用人也喜欢用那些掌握技术的人,这种思维也深刻影响着比亚迪的发展。
2009年,凭借着多个产业齐头并进,王传福以350亿身价从前一年的103位飙升到第一位,坐到了中国首富的位置上。
2017年,在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中,平均每十辆车就有一辆来自于比亚迪,品牌的汽车也连续几年让销量坐稳了全球第一的宝座,比亚迪再次抓住了机遇腾飞,正如当年的电池一样。
而在这一年的1月3日晚,比亚迪发布了公告:董事会同意王传方担任公司副总裁。
其实,王传方早在1996年8月就已经加入了比亚迪,担任过人事部经理、后勤部经理等职务,他坐拥着八百多万股份。
王传福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的哥哥嫂子关系很大,他本人的一生,更是前半生“虎口夺食”,后半生领导“帝国崛起”。
如今,大部分购买比亚迪汽车的人是喜欢这个汽车品牌,而也有一部分人是喜欢王传福身上独特的精神。
从孤儿到首富的蜕变,这也是给无数人带来过动力的蜕变精神。
他就像贝壳里的沙砾,最终化为珍珠,才造就了庞大的比亚迪帝国。
上一篇:草根到金融巨鳄的索罗斯
下一篇:比尔盖茨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