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崇祯自缢前手刃子女及皇后,长叹:愿汝等生生世世,勿生帝王之家。同时对满朝文武颇有怨言:朕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皆诸臣误朕。很明显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李自成围城后,崇祯亲自敲钟召集文武百官前来商议,无一人听使唤。大家避之犹恐不及。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寻死时身边只有一个小太监相随。 其尸骨被几位当地士绅从煤山的罪槐上解下,装在合伙凑钱买的廉价柳木棺里运至昌平,草葬在早夭的贵妃田氏墓地。曾经横征暴敛的朱明王朝,到最后,连一副好点儿的棺材板都买不起。还要靠慈善家的怜悯与捐助。十三陵中,崇祯的思陵不仅形制特殊,而且亦显简陋。思陵之思,除了徒劳的思念之外,还应有反思之意。
看见景山,我会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活着时,曾经凌驾于万水千山之上,所有人见到他都要高呼万岁,以至他后花园里的景山,也获得万岁山之美誉。然而这个人偏偏又是短命的。当他吊死在景山东麓的一棵古槐上,似乎并不见得比一枚普遍的落叶更有分量。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铺开地图,你会发现这座多少年前天外飞来般的山丘处于北京城核心的位置,紧邻皇气逼人的故宫后门。它飞来了,然后耐心等待,等待着完成最重要的一项使命:堵住一位皇帝的退路。难怪1644年3月19日,当泥腿子出身的闯王李自成把紫禁城的朱漆大门一脚踢开,崇祯在杀了妻子儿女之后,会一溜烟地穿过御花园逃到景山,用三尺白绢结束了一段历史。
据说崇祯当时衣冠不整,连龙靴都跑丢了,匆忙地在龙袍的袖口写下遗诏:……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皆诸臣误朕,所有的亡国之君都会这样推卸责任。他出逃前曾鸣钟集百官无人应,那恐怕是紫禁城里最空虚的一次钟声,仅仅把他一个人的心给敲碎了。他自缢时名副其实地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只有一个秉笔太监王承恩。王太监在附近另找了一棵树也上吊了。
景山为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举行了最萧条的国葬:没有追悼会,没有纸钱与哀乐,甚至没有一副像样的棺材板。景山,成了崇祯的露天坟墓。
我想,景山就是这样出名的。
在我的故乡,孩童们把盛夏时靠一根长长的细丝悬挂在树枝上的毛毛虫叫做吊死鬼。学了历史课之后,每当看见这种吊死鬼,我总会想起一个皇帝。
清朝的顺治帝,住进了崇祯住过的金銮殿后,特意将景山寿皇亭侧的那棵歪脖子古槐定为罪槐,并且围上一条铁锁链。其实,崇祯是咎由自取,古树何罪之有,莫非它也犯了弑君之罪?这简直像笑话了。大清帝国后来也逐渐不景气了。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算是跑得快的,逃到了西安。
而捆绑着古槐的铁锁链,居然被侵略者当作文物给掠走了。八国联军真厉害,什么都偷、都抢、都要——连铁链子都不放过。外国强盗,爬上过景山,趾高气扬地看风景。
从1928年开始,景山作为公园对平民百姓开放了,门票很便宜。在古槐前树立了刻有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原北大教授沈尹默书写)。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系在树上的铁链子被偷走了。甚至树本身也无法幸免:文革期间,来北京大串联的各地红卫兵,争相攀折树枝、剥光树皮,拿回去做纪念品,以不枉到此一游。这已非好古,而是缺德了。那棵歪脖古槐被抽筋剥皮,必然要枯死。如今屹立在原址的槐树,是后来重新栽种的。我们看见的仅是一位替身演员。
和骊山、马嵬坡一样,景山意味深远,在于它吊死过一位皇帝,更确切地讲是一个朝代。山脚是鼓角齐鸣、旌旗招展,山头的枯树孤石则永远地展览孤家寡人无处藏身的阴影,与其昔日笑拥的雍容华贵相比,这是何等凄凉的讽刺。为什么这样?何至于此?亡国之君垂怜于高枝的孤影游魂,给景山打上一个看不见的问号。
煤山(今景山),是崇祯的断头台,他聪明之处在于提早自缢了。他的死,回避了观众,也就减少了几分羞辱。崇祯绝对预料不到朱明的千秋基业会毁于一旦,他生前未来得及替自己挑选陵址。只好借田妃墓为其葬身之地。陵前的神功圣德碑,尚是清朝皇帝替他树立的(惺惺相惜),碑文自然也是补写的,其实,这败家子有何功何德可书?
在十三陵中,思陵不仅形制特殊,而且亦显简陋。犹如落日之苍凉。思陵之思,除了徒劳的思念之外,还应有反思之意: 亡国之君,确实应该在地狱中好好反省反省了。
后世的帝王,更应视思陵为警戒:凡事皆应三思而后行,否则会死得很惨的。可惜,大清王朝虽曾给思陵立传树碑,并未真正地汲取教训。其结局并不见得比大明好到哪里。
顾炎武是明亡后改名炎武的,参加过抗清斗争。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47岁,可能感到没戏了(回天无力),就从江苏昆山来到北京,首先拜谒的自然是象征汉族统治的明陵,肯定磕了好几个响头。在剩余的19年时光,他始终未远离其左右,六谒十三陵,写下《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等诗文,无形中成了明王朝最著名的守陵人之一。
行宫已颓坏,御路徒悲凉。每陵二太监,犹自称司香……春秋祭碑下,共用一豕羊。十三陵的颓废落魄,大大刺激了顾炎武的泪腺。他以泪水祭奠,以哭腔怀念过去的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