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是明朝年间著名的内阁首辅,历仕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后来由于在大礼仪事件上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以庶人身份下葬。杨廷和任职期间,一度权倾朝野,做出了许多为政功绩,是明代伟大的政治改革家。
杨廷和 剧照
杨廷和辅佐武宗时期,由于武宗荒诞无德,杨廷和屡屡进言未果,仍心系百姓,关心民间疾苦,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得以正常运行。
杨廷和平定安化王造反,镇压起义将其诛之。武宗去世后,由于无后,遂与皇太后二人将其堂弟朱厚立为世宗,得群臣赞同。
杨廷和在武宗去世后,除掉手握重兵的江彬。当时江彬深知自己为天下人所不齿,在同党造反时尚且犹豫不决,于是杨廷和以皇太后的名义将其追捕诛杀,并消除一众党羽,引得举国欢欣。
世宗未赴京城时,由杨廷和代理国政共三十七日,在此期间,杨廷和不受制于皇上,得以大展身手,废除了武帝在位时留下的一系列弊端政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杨廷和加强边防军力,放遣武帝生前所囚的各方女子,减少赋税降低阶级矛盾,挑选人才以推行新政等等。杨廷和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均受到了举国上下的赞赏。
尽管其改革时间短暂,但仍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改善财政情况,缓和阶级矛盾,使百姓生活也转好,对明朝中衰起到了一定的缓和与振兴作用。
杨廷和,字介夫,也称石斋,汉人,家乡四川新都,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善文书且其子是著名文学家杨慎。杨廷和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
杨廷和 塑像
杨廷和年少成名,自小便才华尽显,第一次乡试中举时年仅十二。古时候的晚上分成五个更,两个小时为一更,且以前的秋天一季度三个月被称作三秋,初期七月孟秋,中期八月仲秋,晚期九月季秋。有传言说,杨廷和七岁时,有一次父亲与宾客一同对饮畅聊,不知不觉夜深了。此时有一个客人说到一更了,另一个客人说已到半夜,还有一个客人则认为五更已过去一半了。他父亲便出了一上联: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可惜谁也没能接下联,此时在一旁的杨廷和随口说: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引得众人惊叹。
据悉,杨廷和在朝廷执政时,长弟任京城公卿,二弟任地区大官,其余众弟也都身兼要职,其子杨慎高中状元,众人前去贺喜,谁知杨廷和竟眉头紧锁,极为不安,众人问之,他说:“有一个说法即傀儡场,家族气数有限,起初全家出动,我们耗尽了杨家气数,以后就会尽剩些傀儡了。这不是我们家的荣幸,而是我正在担忧的事。”果然到后来,他的话应验了。
杨廷和掌朝期间,为人善政,是一代首辅,对于当世做出了极大的政治贡献。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甚至在明武宗去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掌管朝纲,但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
杨廷和画像
明武宗去世以后,杨廷和严谨地处理相关伦理秩序事务,由于武宗无后,杨廷和以“兄终弟及”的依据,主张立武宗堂弟即藩王朱厚继位,得到张太后的同意后,他草拟并颁布诏书。在迎接朱厚赴京登基的三十几日时间里一直是杨廷和代理朝政,废除了许多先帝时期的弊端政令,得到了朝廷百姓的一众称赞。
明世宗继位时年仅十四岁,欲追加亲生父母之尊称,而杨廷和作为首辅大臣与其它一众旧臣要求藩王入帝的明世宗改换父母,因此展开了长达逾三年之久的“大礼仪”事件,最终杨廷和败下阵来。明世宗不顾群臣的反对意见,执意将亲生父亲追封为兴献帝,母亲为兴国皇太后,将孝宗改为皇伯考。最终于1538年,世宗将兴献帝追封为献皇帝,其牌位迁入太庙,武宗位于其后,修其墓为显陵,大礼议之争以此告终。
世宗以其逐渐丰满的羽翼,最终以君权压倒臣势,杨廷和也深深体会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独断之威,与之决裂后于是辞官回乡。
1528年,杨廷和以仪礼大臣的罪名被贬为庶人,于次年病故于家乡,以平民之礼入葬。许多年后,世宗问起国库中的积蓄有余,感慨道这是杨廷和多年裁员减支的功劳。
明穆宗初年,复杨廷和官职,封太保,谥文忠。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甚至在明武宗去世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掌管朝纲,但在大礼仪事件上由于与世宗意见向左,最终辞官回乡,于71岁时病逝故里。
王阳明 画像
而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不但是一个思想家、文学家,也是明代的哲学家和军事家,于正德年间入仕,曾多次参与平定江西叛乱与宁王之乱等等,此期间朝廷一度处于首辅大臣杨廷和权倾朝野的状况,那么王阳明与杨廷和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中所周知,正德年间,王阳明起初是被兵部尚书王琼提拔上去的,由于其才干受到王琼的赏识,于是将之推荐为御史以巡抚各地,王阳明才有机会得以在多个叛乱中展现身手,因此,王琼可谓是王阳明的恩人与伯乐。然而杨廷和与王琼之间呢?
杨廷和与王琼的关系十分恶劣,两个人是死对头,武宗去世以后,杨廷和长达三十多天总揽朝政后,世宗才上位。为了得到更多主张,杨廷和便上书检举王琼的种种罪状,使其入狱,二人互相攻击一段时间后,王琼最终被充军发配边境。因此推断,杨廷和王阳明的关系也不会融洽。据悉,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后,尽管加功进爵,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俸禄,也是因为杨廷和的关系。
且杨廷和的儿子杨慎,还一度批判风靡一时的阳明心学,因此种种迹象之下,想必杨、王二人关系不佳。
杨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间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其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明三子之首的文学家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他笔下。
杨慎 塑像
杨慎,字用修,也称作升庵,祖籍庐陵,出生于四川新都书香门第、官宦家庭,自小便聪慧过人,家庭教育氛围极好,与父亲杨廷和一样中举入仕,杨慎以状元进入翰林院任修撰官,参与编写整合《武宗实录》,逐渐开始了他极其坎坷的仕途。
由于杨慎为人一生正气,面对武宗忙于游玩不顾朝政的行为直言进谏劝阻后无济于事,于是一气之下辞官回乡。世宗登基后,杨慎再次被召回翰林院任官。此后,由于杨慎不畏权贵的性格,更是一再得罪了世宗。起初,他趁讲书的机会,屡次以世宗不妥之政来明里暗里批评他,尤其是在以其父为首的旧臣与皇上之间爆发的“大礼仪”之争中,杨廷和被迫辞官后,杨慎一再上书不愿与盲目顺应皇上的小人共事并与群臣列宫嚎哭,引来杖责被流放云南。
在流放期间,杨慎寄情于景咏物言志,不断坚持创作,仍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多作诗文来痛击不法行为,还为白族修著历史,协助平定叛乱,无论流落何处,均得各地官员善待。
世宗因为对杨家父子恨得咬牙切齿,因此其一生多次大赦,杨慎都未能归乡。
1559年,杨慎死于驻守边疆的住所,得游居敬送回故乡葬于父亲墓旁。明穆帝登基后得追谥文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