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夏代开国的君主。因平治洪水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位八年而卒,传位于子启,而开君主世袭之制。禹是中国人所先知的一位冶水英雄,他为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贵为天子,保抒本色,为政亲民,是帝胫贫认碌木主典范。
《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恧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拽咨穆穆,为纲为纪。父鲧,受尧命治理洪水,无功被诛。舜命禹继鲧业,任司空。禹吸取父鲧治水失败教训,采疏导之法,平水土,归九流。居外十三年,栉风沐雨,劳神焦思9三十娶妻于涂山,三宿而别,后三过家门而不人。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大禹,姓姒,名文命,又称夏禹,戎禹,鲧的儿子:禹部落生活在黄河之南,禹的父亲鲧,因为治水方法不当,用堵塞的办法造成了更大的水患,被舜处了死刑。禹继承父志,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
《史记·禹本纪》说,大禹定自身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为尺,因此,男子叫丈夫。根据古书可以推出,夏禹时的一尺只有今日市尺的4寸8分,大禹只有4尺8寸,仅1、6米高。
公元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广大地域江河泛滥,洪水滔天。人民遭受洪水灾害,田地房屋淹没,老百姓流离失所,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当此危难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舜,急命鲧(夏禹的父亲)去平水土
治理洪水。鲧采用了水来土掩(堵)的方法,用了九年的时间,结果劳民伤财,事功无成,终归失败。按照部落法规,他被处以死刑。尔后,四方部落的酋长和众人又向舜推荐夏禹继承其父的治水业务。夏禹沉痛地感到父亲因水而死,下决心要征服洪水。
大禹勇敢有智慧,任何困难和挫折都不能使他低头。他治水考虑周密,方法正确,表现了他的超人智慧。
聪明的人都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人,看到自己的父亲因治水而死,有抱负的夏禹开始总结前人及其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他不辞劳苦,日夜思考治理洪水的方案,操劳试验,苍天不负有心人,夏禹终于从中得到治水的好方法,即改变水来土掩的旧法,而采用了凿山导流,疏通壅塞,引江河洪水人沧海的疏导方法,从而,夏禹同他的助手契、后稷、皋陶、伯益等人带领人众,从四川的岷江开始治水,随即治理湔江、通口河(四川北川县境内)、嘉陵江(四川境内),又转向黄河、淮河、长江及富春江、钱塘江等大江流域,特别是凿龙门(今山河津和陕西韩城之间的龙门山,即晋陕峡谷)、辟伊阙(今河南洛阳市南12、5公里处,两山相峙如阙门,伊水径流其间)。
说到夏禹这个治水专家,不得不提那个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人的传奇故事。
大禹和涂山氏结婚后,就将涂山氏带回了嵩山老家。刚到家四天,舜帝就任命他为大司空,要他治理天下的洪水。军令如山倒,当时大禹家里还有一个老母,接到军令大禹告别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辛夷氏和年轻貌美的妻子涂山娇,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门。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说,大禹就是一个以事业为第一的热血男儿。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走遍了九州岛。豫州是九州岛的中心,大禹的老家就在豫州的中岳嵩山,大禹无论南来北往,还是东奔西走,都要经过嵩山。但由于治水工程时间紧急,刻不容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禹虽然牵挂老母亲和妻子,但由于没有时间,曾经三次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进门。这就是后人常说的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故事。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劳动。他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
大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是他在治理淮河之前。当时他凿开了雍州的龙门口后,西北一带的洪水流进了黄河,这一带稍为安宁,他就奔走东南去治理淮河。大禹和他的同伴,在茫茫水泽中运用智慧,辨别方向,长途跋涉,走遍了很多发生水灾的地方。从嵩山经过时,正好路过家门口,大门敞开着,涂山氏正在院里推磨。大禹觉得妻子发胖了,再一瞅,不对,涂山氏挺着大肚子,不正是怀孕了吗?
看到这样的情景,大禹百感交集,一方面高兴,要当爹了;一方面心酸,妻子挺着大肚子还要干活儿:一方面愧疚,自己不能尽到丈夫的职责。大禹真想下马去帮助她,但转念一想:不能,东南边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深受洪水之苦呢,于是就扬鞭策马向东南飞驰而去。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是在一年之后。当他疏通淮河之后,听说三门峡又有水怪在兴风作浪,于是,急忙掉头向西北飞奔。这次他又经过嵩山自己的家门口。老远就看见涂山氏坐在门口,正在给怀里的孩子喂奶。他看见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说话了,妻子正在教儿子喊爸爸,小夏启也很乖巧地边笑边喊爸爸。大禹看到这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直想大喊:我当爹了!我当爹了!他真想走上前去抱抱儿子,亲他一口,问问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可是就在这一瞬间,他想起三门峡荒山野岭里孤儿们哭爹喊娘的声音,他想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应该先救他们才是。于是,他擦了擦脸上的泪花转身就要离开。此时,妻子抱着儿子看见了大禹,赶忙出来迎接,看到大禹一副疲惫的模样,妻子涂山娇疼惜地说:快回家歇歇吧!看你累的,我给你换身衣服。大禹接过儿子亲了亲,说不成哪,许多人被洪水围在高地,我要去救人哪!说着,把儿子送到妻子怀里,安慰了她几句,就转身走了,还是没有回家。
第三次路过家门是在治理好三门峡后。他在三门岛上劈开三门,在黄河中心凿下了中流砥柱,降服了黄河水怪,使洪水沿着黄河归人大海。他刚刚舒了一口气,突然又听到南方荆水暴涨的消息。他又骑马跃上嵩山,观看远方的水情,正好又路过家门。他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张望,似乎在等待他的归来,看到小夏启在地上爬着玩儿。大禹心里一抽搐,两行热泪滚落到马鬃毛上,白龙马摇了摇头,甩了甩鬃毛。这时,大禹眼前又出现了荆州地区许多老百姓在哭喊亲人的景象。大禹为及早让那里的老百姓得享天伦之乐,只好紧闭双眼,弯腰伏在马背上,白龙马腾起四蹄又跃过了大禹的家门。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事迹感动了老百姓,人们都踊跃参加治水工程,大禹带领治水大军相继疏通了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汉水、颍水等大小几百条河流,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使水有水道,陆有大路,老百姓都回到自己家乡,重建家园,男耕女织,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时,大禹才回到嵩山和亲人团聚。涂山氏一手搀着老婆婆,一手拉着小夏启,迎接大禹,乡亲们也敲锣打鼓地欢迎大禹这位治水英雄。
因为大禹治水有功,舜王年老以后,就把王位让给了大禹。老百姓还给大禹送了这样一副对联:
八年在外治平江河淮济
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
禹历尽艰辛,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治平洪水,造福为类,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赞扬。
《史记·武帝纪》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岛。意思是说,夏禹继位后,不但把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岛,九州岛为:冀、究、青、徐、扬、荆、豫、梁、雍,而且收集各地的青铜,铸造了九鼎,作为统一的象征。因为,国家统治权需要神权的庇护和支撑,所以夏禹要铸九鼎、修社祀。
夏禹为人勤政。他惟恐他的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道理不清楚,对自然和社会一些事物的义理不明了,处理国家事务不妥当,对社会各行各业隐忧知道的不全面,对诉讼监狱的事办理的不公正。这些问题,都在夏禹头脑里时时刻刻地萦绕。但是四方部落和众多百姓,离他驻地远近不一,平常少有机会向他当面直言有关问题。夏禹对全国各地各方面的情况、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了解和解决,进而把国家事务办好。为此,他就想了一套揭器求言的办法。所谓揭器求言,就是在门外悬挂钟、鼓、盘、铎、B五种乐器,有人来求见他,根据要反映的内容,只要敲其中一件乐器就行了。他对民众宣布说:有人要告诉我为人治国的道理就击鼓,讲解事物的义理就撞钟,报告公事办法就振铎,说明社会忧事就敲盘,要办诉讼案件就摇B。此后,夏禹在住房里面听见哪件乐器响了,就知道来人要反映哪方面的事情,提哪方面的意见。据说,夏禹为了接待前来访问的人,经常是一馈而十起,一沐三握发即
吃一顿饭站起来十次,洗一次头发三次手握湿发同人谈话,决不慢待来访的人。
从这个故事里,反映了夏禹为人勤政的精神和人民的愿望。夏禹是圣人,聪明过人,而且能这样对待来访的人,国家社会的事务就没有一件不知道,四方民情也没有一丝一毫壅蔽他的耳目。所以,夏朝的兴盛与他的为人勤政精神是分不开的。从而,我们不难理解,作为一个领导人,如果能千方百计搜访民情,虚心听取各种意见,他一定不会成为一个官僚主义者,一定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次,夏禹外出巡视,在路上看到一批被押解的犯人。这些犯人双手被捆绑,像牛马一样地被驱赶。夏禹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从车上下来,问这些犯人的犯罪经过。听了犯人的陈诉,他竟伤心地哭泣起来。随行人员看到这种情景,觉得很奇怪又不能理解。有人就问夏禹说:这些人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他们不讲理,不守法,应当受惩罚。你为什么同情怜悯他们,还要惋惜痛哭呢?夏禹回答说: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能以德感化人,全体民众都以尧舜之心为心,安分守礼,自然都不违法犯罪了。现在我做全国的首领,不能以德感化人,每个百姓都以私心为心,不讲道理,不守法规,任意做犯罪的事。所以,犯罪的虽然是他们,其根源却在我的身上,这就是我伤心悲痛的原因。我不是怜惜犯罪的人,而是痛恨我的德行远远不如尧舜啊!
在今天看来,夏禹所说的话也许幼稚可笑。而从史书记载来看,当时已有了官吏、军队、刑罚、监狱,己具备了国家的雏形,犯罪无疑是利害冲突的结果。而把这种社会不安、人民疾苦,看做是领导人自己的失误和无能,从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精神,仍是极其宝贵的,也是一个作领导者的良好借鉴教材。
传说夏禹在为人勤政方面,最能见微知著,主张防微杜渐,消除隐患于未然,不愧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当时,有一个名叫仪狄的人,以善酿佳酒闻名遐迩。有一次,仪狄把自己酿的酒献给夏禹品尝。夏禹饮了仪狄的酒,觉得甚为甘美。但是夏禹却自思又联想到有关国家兴衰问题。他说:后世之人,必有因纵酒而导致亡国的事情发生啊!此后,夏禹就对仪狄疏远了,甚至于不准仪狄再来进见,并下令宫内不许饮酒。
根据研究,古代祭祀神灵,供奉祖先,宴会盛典,都少不了酒。但纵饮过度,不但内生疾病,而且外废政务,以致乱亡之祸势不可免。所以,夏禹谨始虑微,预以为戒。不料,夏禹戒酒防微而所说的话,果真说准了。他的末代子孙夏桀,荒淫无道,终日纵饮。这个暴君竭百姓之财,作琼宫瑶台,设酒池肉山。传说酒池里可以行船。糟堤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奠基者,又是中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他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