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的“赋敛无度”、“戍徭无已”的教训,实行了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策。谴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的苛法。从而巩固了政 权。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正式在汜水(今山东曹县附近)即位称皇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西汉”或“前汉”,宣布定都洛阳。都城的选址与建设,对于 巩固政权,控制全国局面而言意义重大。所以,定都选址便是刘邦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头项政策。
洛阳是一个千古名城,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 到西周初年。当时,旦为了震慑关东诸侯而督建洛阳城,历时数年而成。初期洛阳的规模较小,由王城和成周两部分组成,周公旦把它作为西周的陪都来使用。 周敬王时期发生朝臣叛乱,敬王为了避祸难而从王城迁居到成周,并且对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整修,洛阳的规模初步形成。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 520年,东周诸王一直居住在洛阳,这样,洛阳作为全国中心的地位自东周起就确立了下来。另外刘邦的文臣武将们大多数是关东之人,他们都希望离自己的家乡 近一些,不愿意去关中,因此都支持刘邦定都在洛阳。鉴于以上几点考虑,刘邦便初步把洛阳作为西汉的都城。但是娄敬和则反对定都洛阳,希望定都长安。
娄敬是齐人,当时正赴陇西戍守,经过洛阳,听说刘邦想定都洛阳,便专门去洛阳参拜刘邦,说是有要事求见。娄敬地对刘邦说:“您定都洛阳是考虑洛 阳是古都吧,但如今您不能那么想。周朝到成康年间,已经有了近千余年的发展历史,根基深厚,国富民强,周朝以洛阳为中心,当然可以号令诸侯,共享天下 中心的威风;而汉朝则不同,汉朝刚刚建立,经过了多年的战争,根基不厚,国力不稳,因此必须考虑都城的地理位置,做到进可攻,退可守。无险可守,若国君有 德行则可以称王,没有德行就容易亡国。据小人分析,关中地区地理环境相对有利,四面环山,据险可守;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当年秦国就是凭借这里而 统一天下的;皇上原先和关中的父老‘’,又曾作过汉中王,在这些地方很有威望,汉室初立天下,正好可以用以巩固国家。”
高祖还是,又问策于张良。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今河南中部)人,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张良非常同意娄敬的想法。高祖听取了他们的建议,拍板定都长安。
公元前205年10月,刘邦正式迁都长安。由于关中地区在战争中受到很大破坏,刘邦便任命营建新都,选址在咸阳东部的长安乡。长安城的营建用了很长 的时间,至公元前200年才正式竣工。之后,萧何又主持营建了未央宫。宫殿建成后,刘邦移驻未央宫,太后、太子等人则住在长乐宫里。汉朝的皇室建筑基本定 型,长安作为全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也完全确立了下来。
刘邦即位之初,由于连年混战,整个社会已经是一片残破,甚至出现虽有沃野千里却空无一人的景象。刘邦出行,竟然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只好找颜色相近的马来代替;而大臣出行,更是只好乘坐牛车。所以,在当时来说,刘邦想要巩固政权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
对此,刘邦采取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无为政策。为了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朝廷实行了轻税簿赋的政策。秦汉时,政府的农业税和私人地租都叫“租” 或“税”;“赋”,一般指户赋、口赋、算赋等户口税。大汉建国后,采取“轻田租,什五而税一”的政策,即只抽农作物的1/15为农业税,税率是比较低的。
刘邦奉行的无为而治的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在长期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对于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农民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他所制定 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政策,不仅巩固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刘氏江山,而且对绵延200多年的整个西汉政权都起到了“立制垂范”的作用。
秦朝灭亡、汉朝兴起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一次自然更替,虽然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政权转移,但是更换的只是帝王将相而已,秦朝时期由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基本上完好无损地沿袭了下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费尽心思建立了一系列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的统治制度。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有效地防止了诸侯割据情况的出现, 适应了社会发展、人民渴望稳定的要求。到西汉时期,这些制度仍然有利于皇权的专制和集中,能有效地号令天下,统治万民,确保最有效地维护刘氏的利益。但汉 朝对秦朝的制度并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后中国的封建统治制度一直持续了2000年,虽然历经每个朝代的增减删益,但基本的 体制一直没有改变。因此,封建制度始于秦,固于汉,“汉承秦制”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刘邦建立了一整套井井有条、自上而下的统治制度,统一集权的大汉帝国初步确立了起来,刘氏的江山也基本上巩固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