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一个不可替代的政治风云人物,虽时势使然,大半也是由其才能和魄力所决定。他称得上是近代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干才,在一众庸禄官员中,敢于决断,勇于任事,知大体,识大势。在慈禧、光绪去世前,袁世凯即以其作为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朝鲜宫变,迅速出兵解决;山东教乱,未待大变,就解决问题;南北同时练兵,北洋新军明显比南方新军更有战斗力,气势也更胜;办报纸,教育,洋务外交,样样都比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大员们强。载沣不明大势,逼迫袁世凯下野,其实是走出了一个大昏着。
随着袁世凯下野,朝廷中以载沣为中心的皇室亲贵一方面抢夺军事大权,另一方面加紧剪除北洋系中的袁氏一党。段祺瑞自然也受到了牵连,更糟糕的是,他制造假冬操,把火并扩大成兵变的事情也被朝廷发现了。载沣本拟严加追究,只是顾忌事态闹得太大会导致不可收拾才做罢。
死罪虽免,活罪难逃。段祺瑞的职务被频频调动,直至1910年底奉命署理江北提督。
段祺瑞原任镇统制,职务相当于现代军制中的师长,为二品官,提督则是从一品。表面上载沣提升了他的官职,但实际上不过是一种明升暗降的手法——江北提督统辖清江浦的旧军巡防营,仅仅负责地方治安、剿匪等,显见得是朝廷虚与委蛇,要将段置诸闲散之列。
在得知自己即将到清江上任时,段祺瑞就已经闷闷不乐。途中他不顾朝廷的监视和猜忌,专程绕道去看望了在彰德隐居的袁世凯。
袁世凯在彰德也日日夜夜受到监视,所以白天只能领着段祺瑞观鱼、赏花,不敢深谈。只有到了晚上,众人散去,两人才能借下棋的机会聊两句知心话。
袁世凯虽然被贬,却比在位时还更清醒沉着。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古书中的教训,悟出一个道理,即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只要这种进退盈缩的变化一出现,他袁某和北洋系就一定会有再次出头的机会。
袁世凯郑重告诉段祺瑞:芝泉啊,要沉住气,耐心等待时机。
这的确是一个很考验耐心的过程。江北提督没有实权不说,当得还不轻省。在段祺瑞履职到任后,有一个协哗变了,段祺瑞被迫带着老婆孩子过了一段逃难日子。好在段家有两个厨房头儿,逃难期间忙上忙下,很卖了份力气,生活才不致于受到太大影响。
哗变结束,段祺瑞论功行赏,将两头儿都列为有功之臣。虽然不可能封他们官,但两人自此在段府地位特殊,有些家事连段府总管都做不了主,得这两厨房头儿说了算。
段府除了他们之外,另有后宅的几个老妈子,也是自清江浦提督时代开始进入段府,而且同样归入功臣之列,亦可见这一时期曾给段祺瑞留下的心理阴影。
在段祺瑞到清江任职的第二年,他终于感受到了暗潮涌动下局势的显著变化。
首先是爆发于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虽然这次起义最终仍然没有取得成功,但已经足够令清廷感到不安:倘不严加防缉,诚恐酝成大变,不可收拾。
当年9月,四川发生保路风潮。四川总督赵尔丰倒是严加防缉了,但严得又过了头,结果酝成流血事件。潜伏于四川的革命党人乘机发难,连陷数十郡县。
天下未乱蜀先乱,袁世凯所预言的合久必分终于露出了苗头。作为一波波大浪的顶峰,则是10月10日革命党人所策动的武昌起义。至12日,起义军已光复武汉三镇,天下为之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