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在路上看书。(资料图) 泱波 摄
一家之言
减负,为何遭到了激烈反对
“来啊,一起做学渣啊”,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被刷屏,也引发网友热议。在文中,作者声情并茂地“描述”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效果,并感慨:也许用不了多久各位的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南京家长在快乐与痛苦的交织中,终于疯了”。
10月28日,浙江省教育厅会同省委网信办等14个部门联合起草《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同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弹。
减负,遭到了部分家长的激烈反对。虽然“南京家长已疯”此类网络热文对其中的矛盾和焦虑实际有所放大,不尽真实,仔细看南京规定,实际上也不是简单一刀切,但是背后反映了大家对个别地区减负一刀切做法的反弹与焦虑。
最近20多年来,减负是继治理应试教育之后,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强调的教育大政方针之一。减负肯定是对的,但是,政府殚精竭虑的减负政策,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在减负上,出力不讨好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为什么?显然是个别地区在实际操作上简单一刀切的做法,尤其是封顶的做法需要检讨。
首先,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和很多中国家长的期望相左。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很高的,而高期望值,也必然是辛苦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经写过一本书——《美国最好中学是怎样的》。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记录了旧金山著名中学惠尼中学一名高三学生的一天——魔鬼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考4.0的GPA。这位同学如此辛苦,原因就是对自己有很高的目标与追求。
这世界上,从来不可能轻轻松松就获得成功的,“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目前个别地区这种一刀切的减负,显然与一部分对自己有高期望的学生或对孩子有期望的家长存在严重冲突。因此,对于这些学生与家长,我们的确不应该限制其追求,至少应该给他们辛苦的机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个别地区这种一刀切的减负,也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
人是有区别的,对于一部分同学学起来吃力的东西,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却是吃不饱。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无视这种区别的。如果承认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有着更高的期望,如果承认人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就知道,在减负上绝对不能一刀切!我们有必要在学校体系里,对那些有较高期望的学生,对有天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学多教的机会,而不是一刀切地不允许。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