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着力解决好村民精神层面建设。
(一)问题表现
1.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缺乏。
由于基层相对落后,农村文化资源供给不足、文化设施落后;部分地区基层文化设施与群众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农村书屋、文化站常年大门紧锁利用率不高,成为摆设。
2.基层村民素养较低。
由于基层村民文化知识相对缺乏,在乡村仍然存在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仍按照老思想、老办法进行第一产业的农业种植,产业落后;村民购买过期食品、山寨食品后不会维权。
(二)提出对策
1.搞好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针对性地开展乡村文明建设服务。
2.充分挖掘和重构乡村文明,以正确价值观引领公序良俗建设。
二、热点案例
案例1:治理基层陋习。
2017年6月,湖南省华容县设立了全省第一个“治婚丧陋习、刹人情歪风”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简称“治陋办”),治理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
案例2:垃圾分类提高居民素养。
山东东阿县村庄试点“垃圾不落地”,实行垃圾分类打分,村民负责把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垃圾分类专项保洁员每天负责上门回收和打分,收集人员用智能手机扫描农户门牌上的二维码,首先对分类质量、垃圾桶保护状况、垃圾桶清洁状况和摆放情况进行打分,每项满分10分;然后对餐厨垃圾进行称重打分,一公斤及以上的餐厨垃圾计10分,一公斤以下计5分,每户每天最高可得50分;垃圾分类分得好就能换积分,攒够了分到镇上的超市能换东西。此外引进智慧农村服务平台,通过手机就能查阅垃圾回收记录、评分标准和积分用途。
案例3:注重党性教育。
曲阜市在农村推行“说事墙回音壁”制度,随时查看村民提出的问题和诉求;创办“流动党校”,将学习培训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送到党员家门口;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运用“和为贵”治理模式、“党支部+乐和家园”等载体,进一步提升村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使命感,提升农村社会治理的“温度”“亲和力”。还将儒家传统文化与党性教育相结合,设计了“明大道 守初心 担使命”等10余个与主题教育相关的课程。
案例4:村民自治新模式。
在黑龙江方正县,设立“德礼之家”,免费为操办红白事的村民提供音响、电子显示屏、餐具、桌椅等用具。同时,“德礼之家”明确规定,各家参照统一标准,“设账房最高份子钱不超过50元”“正席每桌按十人计,每桌汤菜不得超过10个,白酒每瓶控制在30元以下”……从而减轻村民们的人情债压力,攀比的情况大为减少。
案例5:窑湾古镇注重文化传承。
窑湾古镇位于江苏省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沂河交汇处,东濒骆马湖,西傍大运河,老沂河穿镇而过,是苏北地区唯一迄今保存完好的水乡古镇。由于铁路的开通,运河漕运优势丧失,窑湾在20世纪三十年代后日渐衰落。在政府大力保护、修复与合理规划下,现已转型为一个旅游小镇,成为徐州新沂市“一山(马陵山)一湖(骆马湖)一古镇(窑湾)”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千年运河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