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晚,备受关注的《江苏省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方案》出台,对校外培训机构亮出整治“利剑”。这轮前所未有的整治风暴,备受各方期待,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心态复杂,这次减负能否“标本兼治”?
减负礼包,家长点赞却不敢接
据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有专家指出,“校外培训机构裹挟家长带着孩子拼命抢跑,成倍放大了家长的群体焦虑。” 国家重锤治理“野蛮生长”的校外培训机构,无疑是给家长和学生送了减负的“大礼包”。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早就该整治培训班了!”前几天,初一学生家长潘女士,前一条朋友圈刚点赞教育部门查处教培机构违规办学的新闻,下一条朋友圈就为学而思南京分校的营销广告招揽点赞。这条转发广告,宣称收集18个赞就可得到1000元课程优惠。一时间,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学而思“攻陷”。
为什么大家一面喊着“公害”,一面却趋之若鹜?潘女士无奈地说:“女儿学习能力还不错,但从小学起,上课最怕老师说一句,这个你们应该都会了。现在初中上了名校,情况更严重了。” 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大多数人在补习班已经“吃饱”,很多知识点老师都一带而过。没“加餐”的,很容易掉队。
“以前是最差的和最好的补,现在是全民补习,都成了刚需了,就怕你不上,你的同学都上。”小学生家长胡先生说,自己这两天花1万多元给孩子报了两门功课,其他家长有报了3万多元的。他给记者展示了一条短信,上面写着“民办小学择校课,85%的升学率,名额有限抓紧报名!” “这种短信我隔几天就能收到,我当然知道有夸张的成分,但只要择校存在,就会有择校的依据,小升初时,拥有各种奖状的学生更受名校青睐,到时特长那一栏填啥?万一到时招生又换法子考试了,难道再临时抱佛脚?”
采访中,很多家长提出,除了校外培训班,最希望整顿的还是在职老师校外补课,“只要老师在外补课,那么老师花更多的精力放在有偿服务是不可避免的。”
优质资源短缺是根本症结
有专家分析,家长们对培训机构的爱恨交加,背后更深层次地折射了当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定位出现了偏差。
“校外培训机构,应定位在社会教育,其作用是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校外培训机构推波助澜,必然会导致家长在社会教育上寻找更多的资源。
“为什么补课热高烧不退,有时候反而是我们课上讲的太少了,把学生推向了社会。”南师附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事实上,绝大多数培训班给不了优质的教育,包括知名培训机构在内大多是“拔苗式”的教育,学生知道答案,但缺乏“为什么”的探索和反思,不求甚解,可塑性往往比较低。
殷飞说,培训机构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弥补了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比如小班化代替大班教学,用分层教学让孩子有针对性地学习,成为“毒瘤”在于其定位错误,如今很多学校急功近利、想要“掐尖”,而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把这条路堵死以后,形成体制外循环模式。“在招生时,特别是中学过分强调优质生源,没有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上下大力气,这方面的偏差带来了教育机构扭曲发展,学校教育如果帮助孩子获得更多更充分发展,就不需要教育机构做这样扭曲、超前的培训。”殷飞说。
在各地整治行动中,学校还是重要的一环。“现在孩子学校也收到了下发的问卷,老师都告诉孩子怎么写,这不是教我们孩子从小说谎话?”潘女士说,事实上,老师小范围的办班是普遍存在的,自己在家里补课,有偿还是无偿?怎么鉴定?
化解焦虑,学校不能缺位
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政府部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也很难减轻当前的学生负担。“现在校外培训机构为什么火爆,是因为社会旺盛的培训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旺盛的培训需求并不是培训机构宣传出来的,也并非来自于家长不理性的选择。
熊丙奇说,这其实也是教育减负一直减不下去的根源所在。“整体基础教育严重不均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有旺盛的择校需求,家长总想进一所更好的学校。我国的中考和高考制度,实际上一直采取的是单一的分数评价,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名次评价。”熊丙奇说,在这样情况下,教育变成了竞技教育,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一定的竞技优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学校教育之外进行相应的教育投入,“政府部门不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家长对培训的需求就会永远存在。”
“如果说这两个目标在短期内存在难度,那么可以从整体减轻学生负担着手,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熊丙奇举例说,日本在实施宽松教育30多年之后发现,由于学生升学压力继续存在,家长送孩子去校外培训机构导致家庭负担增重,孩子的压力并没有真正减轻。在2016年,日本实行“去宽松教育”,朝着“教育强劲化”的方向发展,恢复了一周上课6天的制度,“由学校来提供更多的保障,而不是在减负的口号之下,将学生家长推向社会。”
“我们没有权力要求任何一个家长放弃让孩子成功,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殷飞认为,近些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学校教育反而出现一些“隐性”的退步,譬如放学后是否能够给孩子义务辅导等问题,很值得我们回过头来思考, “为学生减负并不是让他们在学校更轻松,相反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整个教育生态的‘源头治理’,源头还是让学校发挥自己的作用。”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王 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