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了十年基层通讯员,又当了几十年记者、编辑,深知基层通讯员的心情,也了解主流媒体的需要。如何才能使通讯员的新闻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怎样跨越写作的瓶颈期?通讯员怎样才能迅速成才?
带着这些问题,我在7月3日向一些通讯员作了一个小调查,让他们自己来说一说,在基层做新闻工作有什么优势与短板。
通讯员自述优势与短板
关于通讯员的优势,讨论中大家比较集中的一点看法是:接地气。
江苏盱眙县一位姓侯的通讯员说,通讯员身处基层,有机会获得大量鲜活的甚至是独家的本土化新闻素材。他们贴近群众,具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条件相对便利,有利于对新闻线索的价值和真实性进行核实,最具发言权。
四川巴中市一位姓龚的通讯员说,基层通讯员的优势是新闻点多,能直面新闻,能有很好的素材资源。
山西阳城县一位姓张的通讯员认为,基层通讯员的优势是身在基层,接地气,有资源优势,人脉广,易交流,文章较有特色。
江苏徐州市一位姓楚的通讯员说,通讯员们有鲜活的素材,能直击发生现场,感同身受。
通讯是的另一条优势是:有学习与写稿的热情。
河北兴隆县一位姓张的通讯员说,通讯员生活在基层,只要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就能随时随地发现接地气的新闻素材,基层通讯员都怀揣一颗热爱写作的心,写作热情高。
北京的钱女士说,融媒体中心的成立,通讯员的作品有了多方面刊登的渠道,进一步促进了通讯员的积极性。
四川都江堰一位姓马的通讯员介紹道,我们单位的通讯员分两种,一种兼职,一种专职。需要维护的平台有四个:1.微信公众号,2.网站,3.队报,4.队展板。还有各大会议与活动等拍摄、写稿、编辑等,有不少工作要做。
上海的蒋女士说,通讯员们大多数刻苦努力,愿意学习,但很难得到名师的指点。
新疆的张女士、云南的陈女士、北京网友“三棵树”、北京一家报社的常先生、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张女士等人也参加了讨论。
说到基层通讯员的短板,大家认为,不足之处主要是缺乏专业培训,缺乏拓展思维,视野窄,很多时候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能宏观的准确的认识事件的本质和发生的走向,挖掘新闻点的敏感度不高,知识储备不够,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等等。
这些,都是他们的切身实际感受。
说实在的,我遇到的不少通讯员都是十分优秀的,这不是客套话。他们有的比我刻苦耐劳,有的身兼数职应付裕如,有的电脑技术大大超过我,有的摄影技术比我强不少,有的写文章很认真……我认为,与基层通讯员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是主流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重要一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讯员要想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有所突破,写出好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再多下功夫。
“铁肩担道义” 更好发挥接地气的优势
接地气是通讯员的最大优势。要发挥这项优势,通讯员应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理想,有抱负,用毕生精力研究如何担起道义,如何为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邹韬奋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世界的出路怎么样?中国的出路怎么样?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范长江当年写《中国的西北角》,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当时抗战即将开始,抗日战争爆发后,敌人肯定会占领我们的若干大城市,那么我们的后方----西北、西南的情况怎么样呢?
邹韬奋追求的问题也好,范长江采访设定的问题也好,正是当时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他们正是有了这样的追求与抱负,才成为著名的新闻工作者。
有的通讯员虽然很接地气,但是,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不生动,缺乏影响力?主要原因是站得不高,钻得不深,把报道仅仅当作完成“交差”的任务。如果我们能更敏锐地观察生活,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凡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事都加关心,凡是关系到社会进步的事都加支持,我们就能沉下心来,深入下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写出有深度、有厚度、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
宣传工作者的理想与抱负还表现在他必须有正义感,有惩恶扬善的精神,敢于鞭挞并抵制不良风气。在对负面消息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做到客观公正,推动妥善处理,稳定社会人心。
有理想有抱负的宣传工作者,既对领导负责,又对历史负责。有了这样的思想标杆,就能坚持实事求是,决不弄虚作假,决不写假新闻,决不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原则。而能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把弘扬社会正气、塑造人们美好心灵作为报道重要内容,唱响主旋律,提倡正能量。
想一想我身边的一些“很有名的记者”掉入泥潭,身陷囹圄,看一看某些狗仔队式的“记者”的表现,瞧一瞧某些网络直播上的乱象,牢记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实话。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闻工作者的心中有了理想、抱负、使命、道义、正义、责任,就能有朝气,有活力,有毅力,就能在笔触中坚守良心,在文章中体现品质。
具“慧眼”当“杂家” 学习写作热情更持久
在融媒体时代,广大通讯员具有高度的写作热情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然而,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有洞察力,有方法,有基本功,有持久的兴趣。
基本功之一就是“慧眼”。“慧眼”一词原本是佛教用语,指上乘的智慧之眼,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如今,“慧眼”泛指锐敏的眼力。穆青说过:“在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能够在一些看似平凡、甚至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小事中,慧眼识珠,发现新闻价值,写出好作品,才更见功底。
有一位资深报人在谈新闻写作时说,新闻的发现,需要勤奋,需要实践,需要聪敏,也需要智慧。丰富的现实生活,如山川江海,善发现者,能探得宝藏,不善发现者,入宝山而常空手归。
兴趣与坚持是最好的老师。工作事务繁忙不是借口,早晨、晚上挤一下,写作的时间总是会有的。鲁迅那样的大作家,也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的。如果你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写作后,有时觉得枯燥、厌烦、提不起兴趣,那可能你正处于写作瓶颈期。这时,更需要坚持,不能放弃,要知难而进,像挖矿一样,虽然挖得很累,如果能咬紧牙关挖到一块宝石,就一定会兴趣大增,信心大增。
#p#分页标题#e#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写作中,好稿子总是留给那些有“慧眼”、有准备的人。有“慧眼”的人观察得细,腿也勤,耳也灵,不满足于看看材料就写新闻,更不满足于发篇通稿就交差,而是满脑子随时在想,怎么样能抓到“活鱼”?怎样才能找到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他们对此怀有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因此,对于一个优秀通讯员来说,采访不仅是工作,而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1974年,陕西秦陵附近发现了一批“泥娃娃”,当地并不重视这件事。中国新闻社的一位青年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国宝现世”。为此,他立即写成内参上报中央领导,终于迎来了一场伟大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出土了。联合国把兵马俑列为世界遗产,也被世界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及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慧眼”来源于知识的积累,来源于勤学、博学。邓拓《燕山夜话》一书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欢迎杂家》。他说:“无论做什么样的领导工作或科学研究工作,既要有专门的学问,又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广博的知识,包括各种实际经验,则不是短时间所能得到,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才能打下相当的基础。”邓拓在文中大声呼吁:“殊不知,真正具有广博知识的‘杂家’,却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这就叫做‘杂家’,那末,我们倒应该对这样的‘杂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燕山夜话(马南邨著)
我把《燕山夜话》这本杂文选推荐给大家,此书作者署名“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读懂了它,写散文和评论可以轻松许多。你如真心想当个好的宣传干部,你就要当个多面手,当个一专多能的“杂家”。有了广博的知识,写作时脑子里会有八方呼应,技巧也会随之而提高。
范长江前辈总结得非常到位,他说:“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想,这记者也就不大好当了”。
今天,我把邓拓、范长江的这两段话送给我的通讯员朋友们,与大家共勉。让我们携手前行,在新闻之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攀登新的高峰。
下一篇:北京俄罗斯留学申请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