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由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和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与价值引领”学术座谈会于10月13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李文堂,副主任张军、梅敬忠,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祁述裕、李媛媛,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丛治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段炳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洋,大地电影项目管理部负责人杨晓红,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编剧华玮琳,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处长王纯,电影《攀登者》执行导演乔乔,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珊,以及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侯光明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国家电影智库副秘书长俞剑红,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编剧、导演刘德濒,国家电影智库常务副秘书长刘正山,国家电影智库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慕玲等嘉宾出席座谈会。梅敬忠和俞剑红分别主持了本次座谈会的上下半场。
本次论坛聚焦中国电影创作与价值引领的逻辑关系,分析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下的经验与困境,旨在提炼中国电影的创作规律以及创作特色,探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法与路径,实现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与文化价值观引领的平衡、创新与突围。与会嘉宾围观研讨主题,从不同领域和维度发表了见解。
李文堂致欢迎辞。他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的意义,是对于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文以载道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等重要论述的学习贯彻。他谈到,中国电影在构建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方面地位突出,具有强烈关怀现实主义的传统,要避免背离现实主义本身陷入僵化的政治叙事模式,而应秉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姿态,从世界文明的历史来重新审视中国文明的价值观,从中华文化当中吸取营养,审视中国文化如何对待自然、世界和他人世界等,用自己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侯光明代表国家电影智库致辞,他指出本次座谈会正值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国庆档期中国电影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新时代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价值引领问题值得总结与思考。他进一步谈到,中国电影处在发展的“黄金期”,正在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正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近些年中国电影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思想引领、艺术创新、经济效益以及国际影响力还存在很大开掘空间,而高质量人才的脱颖而出,是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希冀借助本次座谈会,经由文史界、思想界和电影创作人员的思想碰撞,为当下的中国电影发展助力。
张颐武结合国庆热播的影片对现实主义创作的现实观照进行阐释,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伤”文化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元素。要将情感结构和现实做结合,注重家庭、伦理以及日常生活,并与国家象征结合起来。而如何保持文化定力,把成熟的写实主义经由感伤动情的文化转化为支撑中国电影发展的动力,做好本土文化的全国传播和全球性传播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范玉刚从两个视角来谈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第一,现实主义电影要把人民装在心中,用直面现实的历史眼光,从历史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关注现实、彰显时代精神、倾听时代声音,写出小人物的冷暖情怀和人性光辉。第二,电影产业要解决电影工业体系的健全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真正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全球。
段炳德从经济学方面探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与价值引领的问题,由市场、产业、技术、内容和价值五个维度探讨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尤其要依托传统文化、国际共同价值等价值判断,并以大国电影视角、全球视野作为沟通的桥梁,去寻求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为中国与世界沟通做好文化准备。
杨晓红介绍了大地电影在放映环节的整体情况,并结合集团在产业上游投拍的作品分析,提出“内容决定市场”,“高质量影片要结合价值观和文化传播属性、充满正能量并带给人希望和温暖”等观点。?
华玮琳分享了《我和我的祖国》(夺冠短片)的创作过程,以“女排三连冠”“集体观看电视”等几个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以小男孩视角讲述个人和历史女排夺冠瞬间结合的故事,着力于通过挖掘普通人物的故事来链接起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她认为这是几个短片的创作共性,即每个短片人物都是创作者心中的小英雄,汇聚起来最终成就了国家荣誉。
祁述裕主要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电影与文化、政策的关系、国有文化单位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关系、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关系三个方面,谈现实主义文化的包容性和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他认为应正确理解现实主义题材、主旋律与正能量等概念的内涵,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美学观,表现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从生活出发表现真实性和心理丰富性,推动电影现实主义做到价值引领。
王纯主要从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的边界问题、情感真实性与艺术本质的关系、政策的价值引领与关注人性等三个方面对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阐释了独到的见解。她谈到现实主义题材不等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渐成青年人创作的主流并呈现积极的、多元化的趋势,创作如何在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中保护投资人利益、保护青年导演作者,价值引领尤为重要。
俞剑红介绍北京电影学院教育与创作的整体情况,他谈到现实主义创作已成为近年来成为电影市场的主流,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都聚焦现实主义,遵循着小制作、大情怀、高品质的电影创作要求生产了一批佳作力作,但纵观整体市场,现实主义作品创作仍然面临人物代入感、情感共鸣、思想艺术结合、戏剧矛盾冲突等诸多挑战。
李媛媛概括道,现实主义和文以载道的价值观是中国电影最坚实的内核式灵魂,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保障。中国电影对内对外都需要表达价值主张,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需要持有全球化思考与本土化行动的视角。她针对电影类型和题材多元化,中国电影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的趋势,提出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电影管理方式、发挥电影行业协会作用、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电影学派等方式,从而建构起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立场和价值导向。
#p#分页标题#e#李洋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切入,他认为电影是与现实主义血脉相连的艺术类型,是感知现实主义和美学现实主义。故事科学、叙事科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对于美国好莱坞电影教育,以及好莱坞电影工业如何建立故事的观念、搜集素材、讲述故事等整个知识观念的建构密切相关。行业外资本进入产业、专注迅速收回成本的故事,对故事生态是一种破坏,使得创作者不再关注现实。现实主义创作要真正将国与民结合起来,以民生问题为途径实现作品影响力的爆发。
刘德濒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了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他主张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互通互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影片对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保持了高度的关注,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不应单一地将视角投射到历史中寻找功勋和光荣,而忽略对现实主义的关注;现实主义创作题材应提前规划,真正的好作品要在视野高度和文化自信上引领观众。
乔乔以《攀登者》的创作实践为例,分享了创作缘起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故事,他谈到影片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由人物内心的困境角度入手,通过实景拍摄与特效传达的震撼声音,让观众感受极寒环境下的冲击,达到历史真实、情感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再现,达到身心共鸣和价值认同。
丛治辰从技术和思想两个层面理解现实主义的价值引领,他谈到价值在电影表达过程当中有很复杂很微妙的肌理层次,第一是宏大叙事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矛盾,第二是长期稳定的价值认同和新的变化包括信息技术碎片化的世界感观之间的矛盾;第三是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和全球化影响的矛盾;这些问题的解锁是我们主流价值观跟全球化形态共识接轨的关键。
王珊结合个人留学经历介绍巴基斯坦的电影产业以及中国电影在巴基斯坦的放映情况,她认为商业放映缺口、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以及中国当代题材的动作喜剧片,是中国电影进入巴基斯坦的突破点。
最后,俞剑红和李文堂分别做了总结发言,针对如何多维度探讨现实主义创作和价值观引领、主旋律作品的时代价值、抓住时代脉搏呼应当代文化和生活需求、电影强国梦背景下如何抗衡好莱坞、塑造东方价值引领等方面提出诸多值得思考的意见。中央党校和北京电影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座谈会。(慕玲)
(责编:燕帅、赵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