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河护卫队2》霸占了影院绝大多数银幕的同时,同天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也以史无前例的高口碑霸占着评分榜第一名,到目前为止,它是引进片评分最高的商业电影,豆瓣评分达9.2,而猫眼评分居然达到了9.8!票房开始逐渐逆袭,这部电影打分为什么会这么高?
原因一: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更容易打动观众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体育竞技类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却将父爱、梦想、爱国进行完美结合,整部影片既有对现实社会的鞭笞,又有打破传统的勇气。
阿米尔·汗扮演片中的爸爸马哈维亚。角色原型是印度著名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身为全国摔跤冠军的他,一直有个遗憾:没能为国争光。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出生的“儿子”身上。老婆很配合,一个接一个地生,只是生下来的4个孩子,全是女儿……
原以为梦想泡汤,没想到偶然之间,爸爸发现大女儿和二女儿身上,都有“打架”天赋———她们把邻居小孩揍得鼻青脸肿。兴奋的马哈维亚,开始全力训练两个女儿。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比塔,含着眼泪,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她们一路克服困难,最后终于圆了爸爸的梦想:成为世界级摔跤高手,为国争光。
老少两代全国冠军、一对世界级姐妹花摔跤高手,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传奇;在极度重男轻女的印度,女性在摔跤这样绝对阳性的运动场上取得成功,让传奇加倍。电影的结尾有故事原型人物的图像和文字介绍。
原因二:
体育励志之外的厚度在于关注印度现实
说它是印度神作,也许有人觉得夸得太高,因为无论是出品国,还是比赛项目,都不是中国观众所熟悉的。但《摔跤吧爸爸》有着绝对正面的普适性主题和价值观,证明了好电影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
剧情上,冠军的成长都不简单,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现实的种种,还要面对自己的退缩。几组动作戏非常精彩,各有侧重。第一场,吉塔打出名气给父亲很大信心;第二场是父女之战,从此二者心灵决裂;第三场是世界比赛中,父亲临阵指导帮助她晋级,但最后一场父亲缺位,而吉塔终于走向人格的独立,依靠自己取得胜利,至此电影的主题升华,这里实现的不仅是她个人的胜利,也是千万印度女性的胜利。
《摔跤吧爸爸》的厚度在于它关注印度现实社会,印度妇女地位不高,两个女儿因为练摔跤,从小被父亲勒令剪去长发,穿上了大短裤,轰动了当时的村庄,受到很多嘲讽。电影中有一幕让观众震撼,中学生模样的新娘与两个女儿的对话,揭示了印度女性只有相夫教子和锅碗瓢盆,没有其他选项,这里开启了大女儿的训练之路,她的灵魂得到成长。片中还有多处很直接地指出了社会体制的腐败,印度体育管理部门的不作为和懒政,最后一段,国家队教练为了贪功,居然将阿米尔·汗困在储物间。
当然,网上也有很多评论说,虎爸独裁式地给女儿选择了未来的道路,还强加自己的梦想给女儿。不过记者觉得,批判之前,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印度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这样一看,就发现电影明明是在拥护女性,结尾父亲的缺席,也暗示了女性的独立。
原因三:
阿米尔·汗的敬业精神值得学习
主演阿米尔·汗为《摔跤吧爸爸》的敬业付出,也值得中国很多演员汗颜。52岁的他在片中要饰演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人生阶段,拍摄中他先完成19岁的戏份,然后疯狂增重到194斤,体脂高达37%,甚至穿袜子都很难完成,然后再拍29岁的戏份,为此他又花了5个月,疯狂瘦身50斤,体脂回到9.6%。有人问过他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直接拍完29岁再拍55岁不就好了。阿米尔说:那样我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
而且这部电影中所有饰演摔跤手的演员都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专业训练,由印度国家级摔跤教练亲自训练,甚至两个饰演幼年时期的小演员,也训练了7个月,最终就是为达到一个逼真效果。单从这一点来看,《摔跤吧爸爸》和那些抠图与替身对比,可谓天壤之别。
多说1句
感动观众的 还有电影人的匠心精神
一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观影感受是极度私人的事情。而这部《摔跤吧爸爸》,记者却很愿意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因为看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它其实有很多笑点,但又让人禁不住流泪,没想到体育励志电影居然还能这样拍,电影中承载的这些情感居然可以这样撞击观众,但平静过后是难过: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电影对社会的关注和关怀,处理得不矫情不做作,拿捏得挺好,没有去刻意强化印度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刻意回避问题的存在,不展示伤疤、不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来唤起观众怜悯,电影虽然渲染了爱国情绪,但观众不觉得尴尬。
《摔跤吧爸爸》和我们国产电影之间的差距并不是能力和产业规模那么简单,它值得我们学习的有故事,有价值观,有对社会的真切关注。印度和中国都是农业社会大国,社会问题大多类似。《摔跤吧爸爸》是阿米尔·汗自己公司出品的,观看他之前的电影,这种有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人出品这样的电影似乎不意外,他们诠释了什么是电影人的匠心精神,而我们的电影好像都在忙着赚快钱。记者 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