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疫情重创之下的电影行业正在等待复苏,上海电影集团起而行之,以3个多月的“沉浸式思考”为基础,日前制定出台《“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无论是明确提出擦亮“上海电影制片厂”,还是系统梳理十大创新项目,抑或是对上影“IP星球”的探索,还有上海影城的改造计划,干货满满。
激活品牌回归原创
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是中国电影老企业,是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此次,《纲要》提出了“擦亮上海电影制片厂品牌”,并将其作为内容创新的重要抓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表示,包括谢晋导演在内的上影前辈们用心用情对待每一部电影创作,铸就了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优秀作品,“铸造精品内容没有捷径可循,唯有遵循规律,回归原创。”
激活“上海电影制片厂”品牌,恢复其实体运作,要努力弘扬厂文学部的优秀传统,强化创作策划和组织,“也要提高‘第一出品’和‘第二出品’的比例。”王健儿说,除做大做强独立内容市场主体之外,上影还要吸纳行业内优秀导演、编剧、制片人,给予充足的创作自由度、一定的创作资源,配套市场化的激励机制。
上海影城即将改造
上影还为未来五年的转型建立了孵化产业创新项目的机制,以“传统业务+”“IP+”“物业+”为主要路径,首批推出了十大创新项目。其中,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主要举办地而闻名的上海影城,将率先探索“影院+”,向线下娱乐消费入口积极转型,“调研和论证可行性之后,我们就会着手这座近30年的‘大影院’的改造。”作为上影集团的新当家人,对于电影产业的终端有很多观察和思考。
王健儿谈到,虽然电影聚拢了相对稳定的客流,但纵观目前的全国院线客单消费普遍较低——以上影旗下61家自营影院为例,2019年观影人次达到了1900万,观影人平均每多消费1元,就能增加近2000万元收入。因此,如何加快实现影院客流量转换与变现,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命题,“日本的一家老影院引进了一家小型水族馆,鱼的种类不多,就几十种,但水族馆吸引了大量的小孩和年轻妈妈,大大提升了影院的非票收入。打造体现‘美学生活’的上影新院线空间、创造城市第三生活空间的新符号,是未来‘影院+’探索的方向。”
两大基地融合发展
据介绍,紧紧对标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战略目标,上影未来将强化制片服务、数字制作、影视旅游、影院技术等主营业务。“2020年,我们要全力推进以‘5G+3H’为主要特征的高科技影视基地建设,引入剧本预览、数字置景、数字资产、虚拟拍摄等高科技电影制作工艺,实现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两个基地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上影将启动建设后期云制作中心,推进前后期影视数据云端共享、共制,不断提升影视制作产业链能级。
虽然因疫情影响上影院线仍然关闭,但是集团旗下的上海影视乐园早在3月20日就已复园,拍摄组也已复工。“黄建新导演的电影《1921》是上海明年最重要的献礼片之一,由上影作为第二出品方以及主拍摄地。目前《1921》正在车墩影视乐园夜以继日地搭建外景,至7月15日电影开机前交付剧组陈设,这里有一大会址、二大会址、陈独秀新青年旧址和博文女校,将会集中呈现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另外,由朱一龙主演的电视剧《叛逆者》剧组、《汽车平面》《Adidas》广告、《两个人的上海》等近期也在影视乐园拍摄。
搭建上影“IP星球”
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IP资源,包括820部电影、800余部电视剧、500多部动画片是上影乃至中国电影界最珍贵的资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影将“大IP开发”列为今后五年的核心战略,探索通过IP创造主题消费场景,打造“电影+衍生品+娱乐地产”的IP生态圈。“上影所拥有的影视全产业链资源,都将以‘大IP’思维推进原创内容的生产与再生产,完成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搭建上影的‘IP星球’。”王健儿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未必是‘最大’的,但在上海,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兄弟企业的协力下,我们可以做成‘最强’的。”首席记者 孙佳音
相关链接>>>
上影集团十大创新项目
1 聚焦“影院+”,推动新一代影院业态创新升级。
2 围绕“IP+”,锁定重点IP进行多元开发与高附加值的商业运营。
3 构建数字化创意行销体系,开发云直播系统,实现品牌传播与文化传播的“线上与线下融合”模式。
4 实施“声音+”,搭建云配音平台,发展数字化声音产业。
5 探索经典动画品牌与创新科技的嫁接,推进虚拟偶像的商业开发。
6 推进“物业+”,依托漕溪北路595号、永福路52号等打造上影特色文化生态产业圈。
7 推进“酒店+”,拓展电影文化主题酒店新市场。
8 推进永乐汇文创园区建设,创新文创园区一体化运营新模式。
9 创新车墩影视基地发展模式,打造“老上海拍摄地·高科技制作地·大文旅目的地”的“三位一体”新型影视基地。
10 推进“博物馆+”,探索上影博物馆知识付费、短视频营销等新业务。
下一篇: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培训工作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