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电影文化融入生活 让电影观众看见世界
七岁“影博”生机勃勃
在上海,有一家行业博物馆,开馆仅七年,累计接待观众110余万人次,举办各类活动2500余场,并且获得市级和国家级荣誉超过五次。根据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最新的统计,以全网大数据为基础,对上海市142家博物馆进行了大数据分析、计算、加权求和,社会投资型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名列前茅,紧随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
于2013年6月16日正式开馆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是如何走过这七年创业路,又将如何在新时代接力创新?
几代梦想 变为现实
十多年前的一次聚会上,谢晋、秦怡等老艺术家提出“上海真的需要一座博物馆,让上海电影人记录历史”。2008年上影集团总部改建,当初并不富裕的集团决定拿出漕溪北路1.5万平方米的寸土寸金之地来建造上海电影博物馆。经过三年的筹建,于2013年6月正式开馆,几代电影人的梦想成为现实。
七年间,好莱坞影星汤姆·克鲁斯、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英国演员海伦·米伦,中国导演张艺谋、徐克、许鞍华、华语影星林青霞等人曾来影博做客,都留下了赞美之词。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汤姆·霍伯到访博物馆后曾表示:“这是全世界最好的电影博物馆!”
激活藏品 融入生活
开馆之初,影博拥有馆藏品1.2万余件,常设展出3746件(套)。七年后,馆藏数达到了2.6万余件,而这只是上影大量艺术档案中的一小部分。七年间,影博坚持举办电影人和经典影片的“主题物展”,通过丰富的藏品和创新的展陈形式,梳理电影人、电影作品的成就和贡献,提升影博学术研究能力。在这过程中,影博和“影二代”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纷纷将其父辈、祖辈留下的物品或捐赠、或存放影博,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更值得赞赏的是,影博提出了“移动博物馆”概念,将电影文化融入到上海乃至全国的都市景观和生活方式中去,让尘封在库房的藏品“活起来”。2018年1月,“移动博物馆”首个定制展览“海上·影——都市电影漫步”(见上图)落地上海地标“上海中心”,这也是“移动博物馆”海拔最高的展览。此后,“移动博物馆”相继输出至上海爱乐乐团、徐家汇地铁文化长廊、上海美罗城艺·SPACE、山东省东营市、新疆哈密市博物馆等各地。库房里的藏品就这样被激活了,在这座城市的高高低低、角角落落,闪闪发光。
看见世界 连接大师
经过七年的锤炼,“电影博物,看世界的可能”这句话已经成为影博的核心理念,影博展映品牌“日常电影节”尤其受到影迷的欢迎,至今累计放映800余场。相继举办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莱昂内、文德斯等电影巨匠的影展,带领上海影迷拥抱世界电影;先后找到《孔夫子》《盘丝洞》《神女》《假凤虚凰》等遗落在海外的华语影史上的璀璨明珠,让这些珍宝回到中国;崔健、李睿珺、万玛才旦等带着自己的艺术电影到影博,影博为这些新锐提供一片小而精的土地供其生长,同时培养一批固定的艺术电影观众。另外,“博物馆学院”七年来举办讲座200余场,嘉宾中不乏奥斯卡获奖导演奥利弗·斯通、日本导演岩井俊二、诗人余光中等名家。电影爱好者和普通市民,通过这个小小的博物馆,连接了大师,看到了世界。
如果在电影博物馆里看完还不够尽兴,如果你特别喜欢某部电影、某位大师,你也可以把电影的海报、把大师的“名言”(马克杯等文具、日用品和艺术纪念品)带回家,小心张贴在床头,或每天
在办公室使用。截至目前,影博累计开发文创产品200余种,销售额200余万元。近期,“老电影”系列饰品、“馆藏珍品”系列生活用品、“民国女星”系列音频、新场古镇电影空间等项目将逐步在线上、线下同时上市,相信文创产品将成为影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