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前期面向全国各大高校招募对国际交流、外宣政策等感兴趣的学子,在层层选拔后,录取60位大学生赴京参与培训。在本次培训营招募过程中,河南校媒成员毛雪、杨晶茹成功入选最终名单。
在三天的活动经历里,她们在学业界讲座、外交部参观等环节中收获了许多,这些收获关于外宣政策、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也关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小豫特意对她们进行了采访,邀请她们和大家分享一些藏在“2018全国大学生外宣骨干培训营”里的故事。
Part one: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外交人才基本需求
“外交人才,需要政治过硬且本领高强。”外交部机关党委参赞、部工会主席皮庆老师在向培训营学员阐述外交人才需要具备的素养时,提到了这句话。
(皮庆老师正在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
在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明确提出“必须要做到政治过硬”。
新时代,需要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以“政治过硬”严格要求自身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习近平的外交思想”具有时代意义。
在培训营为学员准备的第一场讲座中,伍伟老师从重要地位、精髓要义、对外重点等方面系统地讲述了习近平的外交思想。在提及如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的外交思想”时,伍老师讲到,要提高政治站位、围绕重大活动、勇于开拓进取、强化队伍建设、狠抓贯彻落实。在这五步中,青年学子作为“队伍建设”的储备力量,需要严格要求自身,才能使国家在未来逐步提高对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伍伟老师讲座分享中)
所谓“本领高强”,外交部新闻司的翟羽佳老师用十二个字进行了阐释——“处变不惊、遇忙不乱、涉险不退”。正是做到了这十二个字,外交部在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声时,在坚定所有原则的同时,也让世界逐步领教了中国人坚定的立场和讲话的艺术。
Part two :从“民心相通”里
看“一带一路”中的青年力量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这一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响应。它倡导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格局。
在“五通”当中,“民心相通”具有非常独特的基础作用,属于互联互通的“软件”建设,正是它的存在,使青年学子为“一带一路”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中国崛起为全球化大国的同时,中国民间外交也进入了新时代,青年外交作为其中的新生力量,助推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的青年在国际舞台发声,很好地展现了中国风采、彰显中国形象。
去年,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办,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交流中心承办,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协办的“‘一带一路’青年故事会”在京举办。
十余位来自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国的青年代表,通过发现生活的细节变化,挖掘身边的“一带一路”故事,呈现打动人心的作品,并通过各种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作用。
在讲座中,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的孙壮志老师以“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合作:成就与前景”为主题,从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实现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载体、丝绸之路精神的提出与弘扬、一带一路人文领域建设的重点和方向以及“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等角度带领学员系统地学习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内容。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 孙壮志老师讲座中)
通过老师的详细介绍,学员还了解到,目前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沿线各国已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甚至是考古等多个领域中进行过频繁的合作与交流,这些经验为更多青年学子投入其中、贡献自身力量奠定了基础,力图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Part three: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国际的舆论场曾长期被西方媒体所掌控,而我们的外宣目标之一就是要扭转这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不利局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宣传规划处蒋生元老师在提到目前中国外宣的发展情况时,略带自豪地引用了一个数据——“目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了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信息,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宣传规划处蒋生元老师报告中)
在阐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时,蒋老师以国际台外宣的实践为例,首先回顾了新时代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接下来向学员介绍了对外宣传的“八大原则”。
分别是内外有别、外外有别、母语传播、本地传播、合作传播、新媒体传播、借嘴发声和影视传播。在这之中,“借嘴发声”日益成为对外传播过程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方式。
(蒋元生老师报告现场图)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了向世界讲述中国自改革开放起发生的变化,国际台邀请了与改革开放同岁的外国人,从外国人的视角出发,通过活泼的视频方式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改变。
此外,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的刘凯老师,同样通过科恩的故事向学员讲述了“让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性。1956年,科恩同多名青年一起到达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民主青年联欢节”。
#p#分页标题#e#1957年,应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邀请,27岁的美国青年科恩与40名美国青年一起到中国进行了为期6周的访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之间唯一的一次大规模的民间交往。回国后,科恩利用拍摄的影片制作了一部50分钟的纪录片,名字叫做《红色中国内幕》。
2014年,84岁电影导演罗伯特·卡尔·科恩重走1957年中国采访路线,与长春电视台合作拍摄电视纪录片《科恩眼里的中国》。这些实践证明,以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往往能够更容易被世界所接纳。
同时,刘凯老师提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国内话语与国际相接轨,努力寻找其共同、共通点,以努力寻求目标为愿景,从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经历和情感出发,引申到中国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观点,以小见大,从细处打动人心,同时需要注意到语言方式的接近性和相关性。
(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国际组织处刘凯老师正在分享中)
Part Four :“赋能青年,改变世界”
“在哈佛,每个人都有各种闪光点,但是有一个闪光点是共存在每个人身上的,那就是使命感。”站在台上的柳茜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目前的她正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演讲的开始,她没有直接详细地介绍自己,而是选择从曾经哈佛同学身上的故事讲起。
(柳茜老师正在与学员进行沟通)
她提到了她的同学,一位苏丹男孩DATA,本能够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年薪百万的华尔街,却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苏丹接受每月一百美元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所学,回到国内,与尚处在水深火热状态中的国民一起奋斗,为国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使命感在柳茜身上同样存在着。在某节哈佛的课堂上,她听到对中国缺乏了解的澳大利亚同学坚持着自己对中国的偏见时,期望让世界认识真正中国模样的想法便开始在心里萌芽。
随后不久,她发起了“Hi China”,从哈佛开始,通过哈佛中国行等活动,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创造了更多条件。目前,她成立了世界青年发展论坛,期望将青年引向世界,发展问题,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
在培训营中,还有很多像柳茜一样尽己所能创造故事、收集故事、传播故事的学员,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中国青年改变世界积攒着力量。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对青年人来说在挑战中充满机遇的时代。“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拥有世界眼光,并为国际项目贡献自身力量提供了可能。
当代青年学子需要在发现故事、挖掘故事、呈现故事和传播故事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小事入手、着眼细节,讲述真正有内容的中国故事,在青年外交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
在拥有世界的这条路上,要先从讲好每一个故事开始做起。
(2018全国大学生国际交流骨干培训班结业仪式全体导师成员合影留念)
文案河南校媒 毛雪、杨晶茹
图片广西大学王钰琪、上海外国语大学黄天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