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茫茫戈壁,会感慨于他们的魅力。走过油矿井场,会折服于他们的光芒。聆听他们的故事,会被温暖,被击中。
他们来自不同企业,从事不同岗位,但身上却蕴藏着相同的精神特质——实干兴油、忠诚事业、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他们是新时期广大石油员工的楷模,是岗位的典范,是石油精神鲜活的载体,凝聚着巨大的力量。
走近他们,感受激情和振奋。在“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战胜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差距的鸿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书写出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
走近他们,体会温暖和感动。无论在任何时期,石油精神都始终贯穿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不变基因,都一脉相承体现着“艰苦奋斗、独立自主、产业报国”的固有内核。挖掘和弘扬精神,石油人的自信和能量不断迸发。
走近他们,传承精神传递力量。时代召唤精神力量,形势越是艰难,越是需要精神的力量。石油精神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石油企业砥砺前行,不断提升保障力和竞争力,合力打造新时期的“国家名片”。
石油精神源头在哪里?魅力在哪里?动力在哪里?何以能够历久弥新?一个个令人振奋而又温暖的故事,为我们揭晓答案。
话题1:石油精神的源头在哪里?
石油精神是人格化的,它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石油人在哪,石油精神就在哪。
石油精神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人民性和传承性。它的生命力,根植于实践的沃土,源自于报国的忠诚。
杨盛杰(冀东油田党委书记)
金句:坚定不移把石油精神作为最宝贵的财富。
溯源精神根脉 凝聚发展动力
把石油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研学课题,我们深刻地感悟了石油精神的源泉根脉,深刻地领悟了石油精神的时代内涵。
近年来,集团公司党组把弘扬石油精神作为安身之本、力量之源,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目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中发挥表率作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中坚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深化国企和油气行业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建设创新型企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示范作用。
持续推进,激发石油精神的强大力量。石油精神的践行是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持续推进。始终坚持石油精神的时代性,用担当诠释忠诚。始终坚持石油精神的实践性,用实干诠释尽责。始终坚持石油精神的创新性,用有为诠释履职。始终坚持石油精神的人民性,用友善诠释正气。
李新民(大庆油田中东分公司经理、党总支书记)
金句:越是党和祖国最需要时,越是困难和挑战严峻时,精神的力量就越强大。
越是困难,精神的力量越强大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是一代一代石油人坚定党的领导,在艰苦的实践中创造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我担任第18任队长后,带领1205钻井队走出国门。在苏丹,我们排难除险,仅用两年时间,不仅赢得了打水平井的优先权,而且施工的37口井,创造了23项当地钻井的新纪录,两次获得苏丹政府授予合作方的最高荣誉。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祖国,装着人民,就敢于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南苏丹爆发内战时,3/7区块油井要停产,必须把管道里的油冲洗干净,不然的话井就会被堵死,整个区块就全报废了。固井经理包香文主动请战,带队留下来洗井,如期完成了17口井的清洗任务。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具有强烈的传承性。50多年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这种生命力,根植于实践的沃土,源自于报国的忠诚。越是在党和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越是在困难和挑战的严峻时刻,精神的力量就越强大。
王晓晖(中国石油报社新闻中心主任)
金句:石油精神是人格化的,石油人在哪,石油精神就在哪。
与石油同行,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理解石油精神:它并不高深,就是立足岗位,执着向上;它并不遥远,就是默默坚守,是身体的苦行,更是意志的修行;它并不抽象,就是永不服输、不断超越、不断创新。
我们一直在思考,石油精神的源头在哪里?一个个普通石油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石油精神是人格化的,它就是你,就是我,石油人在哪,石油精神就在哪。
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石油精神源源不竭的动力来自哪?在每一次采访和对话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石油精神的生命力来自于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土壤中才能成就发展的伟力。
时空隔阂之下,石油精神何以历久弥新?那就是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为祖国加油,为时代加油,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加油,都是石油人永恒不变的主题。
精神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新闻战线做出更多贡献。哪里有石油事业,哪里有石油人,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我们在地震现场采访报道,在生产前线驻地秉烛交流,在重大新闻战役加班苦熬,通宵达旦……
与时代同行,与新闻同行,与石油同行!我们一直在路上!
曲威伟(华油集团阳光国际南苏丹项目部副经理)
战局中,为你端上一碗面
你吃过的最好吃的饭是什么?我想很多人会说是妈妈做的饭,但是,曾经有个人告诉我,他吃过的最好吃的饭,是在南苏丹地下掩体里的打卤面。
#p#分页标题#e#2016年7月8日,南苏丹朱巴再次发生激烈武装冲突,这已经是我经历的第三次战乱。警报声响起,驻地里的所有人都按照平时应急演练那样,迅速撤到地下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掩体里的气氛越来越压抑。为缓解大家情绪,我带着俩厨师离开掩体,去厨房给大家弄吃的,来来回回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当吃上热腾腾的面条时,一位老同志说:“‘起身饺子落身面’,吃了面才算在家落稳了,兄弟,辛苦你们了!”
这个南苏丹的小故事,也是华油海外项目的一个缩影,在其他国家、其他项目上,华油集团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批开拔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现场,他们用行动和担当诠释了服务国际油气合作的责任和使命。
讲述人:樊语慧(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分公司
(1)李余成(钻采工艺处副处长、优秀干部、钻井专家)
(2)史昆(采油一厂采油高级技师)
(3)孙宝(采油三厂采油二班班长)
别说几个小时,离开1分钟我也不放心
几代石油人在荒凉中用一生做着一件事——寻找石油。我们佩服他们的坚守,折服于他们的坚定。
2016年6月,狮205井钻遇高压油气层,井下情况复杂,钻进过程中屡屡发生险情,即将退休的李余成临危受命,迅速赶到井上查看险情,翻阅地质资料,制定措施方案,并检查钻具监督落实。他不分白天黑夜,连续奋战六天六夜,保证油井顺利投产。有人劝他回去休息一下再来,他摇摇头说,别说离开几个小时,就是离开1分钟我也不放心!
23年如一日,与油井、戈壁朝夕相伴,史昆练就一身绝活,“望、闻、问、切”就能发现油井故障。先后记录上万个油井生产运行参数,绘制了上百张工艺流程图,累计增油上千吨,降本增效300多万元。由他领衔的“史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3年获4项国家专利、80余项创新成果。
2017年7月,狮210井试采作业,花土沟地区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但原油试采不能停止,孙宝带领班员在4个单井罐上前后奔忙,狮210井在试采中获得高产油流,日产原油突破1000吨。
黄宁(云南石化公司安全工程师)
金句:安全是大事;大事大事,就是大家的事。
和企业共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2年4月我来到大西南,参加云南石化建设大会战。我们每天精疲力尽、满身泥水,为的就是要打好项目的安全、质量之桩。如今,我们历经风雨将一座生态环境优美、生产运行安全、企业管理先进的花园式炼厂呈现在世人面前!
项目建设初期,工地高峰期施工人员达到6000人。我想出了“一人违章全班培训,群体违章停工整顿”的应对办法,违章行为大大减少。这个被戏称为“连坐法”的安全工作法也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2017年6月7日,云南石化进入开车倒计时。开工压力巨大,但是云南石化每一位员工都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物料到哪人到哪,人随物料走。
2017年8月28日,云南石化1300万吨/年炼油项目一次开车成功;航煤认证和生产创造了国内新开工炼化企业最快纪录;运行3个月,首次实现当月盈利;8个月,成品油首次出口,为云南省工业增速做出突出贡献。
魏晨吉(勘探院开发所海外室副主任)
金句:这注定是一场恶战,但我们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
角逐海外高端市场
NEB资产群是位于中东阿布扎比的一个油田的名字,领导者就相当于油田的大管家,协助资源国进行油田开发管理。项目的取得不仅关乎勘探院在国际舞台从配角到主导作用的转变,还将为中国石油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提供重要支撑。
NEB是中东典型的低渗低黏碳酸盐岩油藏,国内无相关经验可借鉴。与道达尔、BP等国际石油公司同场竞技,竞争白热化。7个月完成11个油藏的开发方案,之前没有先例。20个人、7个月、2000米岩芯、7000G资料、上百个方案、多少个不眠夜终于换来了任命书。
这件事情的成功体现了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精锐打硬仗的优势。苦干实干勇于创新的石油精神、以18名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团队、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油田开发技术,确保了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我们只是勘探院布局全球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
陈子鑫(国际管道中乌项目布哈拉输气处生产技术科科长)
金句:我选择中国石油,是因为回到中国石油让我有归属感。
石油家风代代相传
8年前,当我想放弃保研,回到中国石油之时,他们齐声反对。外公记忆里的那段岁月,是艰苦的;父亲的那段岁月,除了艰苦,还有与亲人的离别。
但中国石油让我有归属感。我在石油大院长大,这份集体的温暖,至今并未散去。
我选择了中国石油,来到中亚荒芜的大地上扎下了根。8年来,我读懂了石油人。祖辈父辈吃的那些苦,说到底还是我们落后,我们底子薄,没有世界先进大公司的积累。这也让我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就是学技术,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自己学会了之后还要教,培养当地年轻技术骨干。技术上的钻研和成长,让我们赢得了乌方同事的信任和尊重,更收获了理解和友谊。
外公当年是人拉肩扛建设大庆,父亲是翻山越岭在全国各地建管道,而我现在是在“一带一路”上继续着他们的事业。这就是我们家三代人的石油故事。
话题2:石油精神的魅力在哪里?
石油精神就是坚定一个目标,不断去奋斗。
凭技术说话,靠创新提效,用追求彰显价值,这就是石油精神。
杨义兴(长庆油田第十采油厂井下作业大队修井高级技师)
金句:我所有的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弟兄们遇到的难题。
迷上了油井复活的感觉
端了修井这碗饭,就要端得体体面面,就得干出花样。
修井工是“油井医生”。要当好医生,先得把手术刀打磨锋利了。我的第一个发明特别简单。就是在液压钳的开口处,焊一个侧向活门,能保护手。后来发明、改进了120多件修井工具。
#p#分页标题#e#“手术刀”锋利了,还得积累临床经验。2002年,厂里一口高产井出了问题,是我主持的第一口大修井。我泡在现场,定方案,选工具,一个个排解难题,最后设计出一个橄榄形引锥,修好了这口井。从那以后,我就迷上了油井在我手里复活的感觉。
病了能治是好大夫,但油井还没生病的时候就能预防,才是真“神医”。好的修井工,前期就得介入采油的各个环节。长庆油田建成国家低渗透油气田实验室,很多新技术、新工艺实验都交到修井队来完成,我们成了战斗在创新一线的骨干。
凭技术说话,靠创新提效,用追求彰显价值,这就是石油精神。
周庆兰(中国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独山子油库主任)
穿上工装,就像穿上了制度和责任
18岁参加工作,我被分配到远离城市的戈壁油库,成了建库以来第一个女计量员。
2012年,新疆销售成立仓储公司,我竞聘成为公司唯一的女油库主任。为了减员增效,我以业绩和技能为标准,进行严格的考核,以成绩来决定去留,大家在各自岗位上都做出了新的成绩。
面对压力,坚守程序标准,大胆创新,详细制定了75个岗位职责,优化了17个作业流程,实现
全员从单岗、双岗向多岗达标的转变。经过努力,我们独山子油库在短短的3个月后就走入正轨。
我们坚持把“一岗精、二岗通、三岗会”作为油库岗位练兵的目标,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带出了一批优秀队伍。如今,油库计量和化验双证持有率达82%,高级工持证率达85%。先后培训全疆油库人员9批58人次,有16人走上了油库的领导和管理岗位,成为了新疆销售的“人才孵化基地”。
在我心里,油库就是我的家,走进油库,就像走进熟悉而亲切的家,我穿上工装,就像穿上了制度和责任。28年的坚守,28年的奋斗,让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李继明(川庆钻探新疆分公司70507钻井队司钻)
金句:我的理想从当初的“挣钱、盖房、娶媳妇”,逐步变为“找到自己奋斗的事业”。
铸梦:从农民工到石油人
2006年,我从四川来到新疆沙漠腹地的钻井队,当上一名石油农民工。“这不是人待的地方,更不是人干的活。”没过几天,和我同一批来的两个新工卷铺盖走了。
队长说,干钻井,吃苦耐劳是根本,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于是我选择留下,见啥干啥,从不怕累。
3个月后,我开始学钻井。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转为中国石油正式员工;同年8月,我成为队上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司钻。
打井不仅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我反复研究各种仪表、参数,琢磨各种复杂情况下的操作技巧,把技术练精。我们在塔中打的最复杂的中古434井最终节约周期25天,获得了塔里木油田的嘉奖。
12年过去了,我的理想已变为“找到自己奋斗的事业”。在钻井队的大熔炉里,我从一个对石油一窍不通的农村娃,成长为有技术、敢担当的石油钻井人。
赵丽敏(中东公司艾哈代布项目副总工程师)
金句:我为自己能够加入这个集体而感到荣耀。
中国石油人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08年11月签署的伊拉克艾哈代布项目合同要求,生效两个月人员必须动员到现场。项目的创业者们创新管理,甲乙方通力合作,提前半年实现第一期年300万吨项目投产,3年建成了年产600万吨的现代化大油田,兑现了中国石油的庄严承诺。
2009年12月中标哈法亚项目后,8个人克服起步之初的种种艰辛,忘我工作,仅用21个月就完成合同要求的3年义务工作量,被伊拉克政府誉为“伊拉克油田开发合作的典范”。
北阿扎德甘油田项目受回购合同制约,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不一定”,就无法保障收益。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中国石油人实现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为我们在伊朗进一步开展油气合作赢得了信任,积累了经验。
3个项目只是中东创业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分。深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滋养、用石油精神武装起来的海外石油人,必将在新时代谱写出“做大中东”、打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旗舰的辉煌篇章。
孙长庚(寰球工程公司北京分公司工艺经理)
金句:这一切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自己和同事们特别牛。
一辈子,做好乙烯一件事就够了
我工作14年就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乙烯技术研发和工程化。我想对自己说,做好乙烯这件事,就是我作为一名石油人的光荣职责!
2004年我毕业到寰球工作,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间,我国引进了30多套乙烯装置,仅技术引进费就高达数亿美元。
#p#分页标题#e#彼时的乙烯如此时的芯片。为了实现乙烯技术国产化,我和同事们几年间突破了40多个重大技术,成功开发出自有知识产权的乙烯工艺技术,使中国石油成为世界第六家乙烯专利商,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乙烯技术的国家。
截至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乙烯技术已被推广到集团内外7家企业,为大庆石化创造了60多亿元新增利润,为寰球创造了30多亿元营业收入,带动了下游相关产业数千亿元产值。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自己和同事们特别牛。
黄玉梅(渤海装备公司潜油电泵厂黄玉梅班班长)
金句:看着三相电磁线就像精美的十字绣,心情比给我发多少奖金都高兴。
一个合格的好工人,我做到了
我们的工作就是给电机穿电磁线,俗称下线。一盘300多米长的铜线足足有40多斤重,捋直溜、看位置、送进去、拽出来,就是这样简单而又枯燥的重复动作,在下线班的第一年,每天都要做几百次,每个月在厂房里要走上百公里。
随着电泵产品升级,下线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难。我曾遇到过一种新型六极电机,内孔面积只有巴掌大,一圈有36个槽孔,每个孔要穿15根铜线,大家看了设计都说这简直是极限挑战!我一遍遍地做走线实验,画了50多幅走线工艺图纸,最终尝试画出的“九瓣梅花”端部造型图经过反复试验成功,三相电磁线一相压着一相,紧凑而整齐,就像精美的十字绣!
现在,我们的电机已经发展到了六大系列近百种规格。为了适应新产品、新工艺,我和姐妹们在实际工作中发明了专用整型工具15种,创新下线工艺5种,工效提高了6倍。
岳景春(辽阳石化建修公司维修四车间五班班长)
金句:天上不会掉馅饼,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点滴之间,练出石油工匠
我在工作中发现有些零部件的修配精度不高,是造成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我开始研究怎么提高零部件的手工加工精度,现在可以达到0.002毫米。现在在检修现场就能对零部件进行快速精准修配,节约了大量返厂时间。
从会干到干好,再到干精,我用了24年。我坚信,只要每天多干一点,多学一点,就能进步一点。
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发明了“可变对中轴传动装置”,研究出“目测找正法”“正玄规V形铁测量法”“快速尺寸记忆法”。单位有几台机泵经常出故障,对此,我发明了“可变对中轴传动装置”,成功解决了现场难题并申请专利。
多年来,经我们班组检维修的机组都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2012年,我拿到了全国钳工技能大赛的金牌。前不久,我还荣获了“辽宁工匠”和“辽宁五一劳动奖章”的称号。
话题3:多元交融,石油精神源源不竭的动力来自哪里?
保供加气为了谁?为了你,为了我,为了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心怀梦想的人们,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时代和家园。
杨紫月(天然气销售东部公司市场开发处)
金句:天然气销售人的梦想,暖暖的,有分量。
为平凡生活保供加气
2017年,我成为天然气销售东部公司一名市场开发人员。邻居王阿婆对我说:“以前,蜂窝煤熏屋子,扛煤气罐太累,现在用天然气太方便了。”
一个家庭生活方式的变迁,是社会进步的缩影。虽然每天的工作很枯燥,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见证天然气点亮万家灯火,带来绿水青山。
由燃煤改为燃气后,苏州蓝天电厂总算看到了蓝天!调度小胖哥也从“大灰狼”变成了“小白兔”。我们公司为22家电厂273家城市燃气用户供气,14年里为上海累计供气400亿立方米。
天然气更在冬日严寒送去融融暖意。为了保证老百姓温暖过冬,我们只能忍痛割爱高价工业用户。一到冬供季,河南公司的大客户经理张兴莉就走访当地工业用户,挨家挨户解释寻求理解。张姐这样坚守在保供一线的员工保障了民生用气,地市政府也纷纷表示感谢。
东部公司去年天然气销售创近年来最高增量和最高增速,我们为平凡生活中心怀梦想的人保供加气。
侯宇(管道公司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部一分部副经理)
金句:与一群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石油人同行,让我不敢懈怠。
遇见最好的我们
经历严寒酷暑,经历冻土沼泽,经历北风呼啸,经历蜱虫惊魂,平均每天12小时的野外作业,中俄东线实现了我国极端气候条件下大口径、高钢级、高压力长输天然气管道建设的第一次,这是在挑战极限,也是在挑战不可能!
中俄东线天然气供气合同要求不能变,要想短时间内解决困难,唯有快速创新。经过3个月努力,我们项目团队减少了80%连头口数量,还创新研发出适用于国内外、多种焊机、多种壁厚的国内首个大壁厚自动焊连头工艺。
中俄东线到处都是创新!比如:国内首次自主研发的1422、X80、多种管线钢,国内首次自主研发的56英寸大口径阀门及气液联动执行机构,国内首次自主研发的-45℃超低温管件……共取得48项技术成果,焊接工效、一次焊接合格率再次刷新同类工程的世界纪录。
目前“智能工地”建设,为建设智能管道打下基础。
张文伟(管道局管道设计院总工程师)
金句:中国的管道建设要想长久持续地发展,必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不能受制于人。
答好管道设计这张考卷
我们的责任是从设计源头,确保油气管道的安全、环保与高效。而我有幸伴随我国油气管道建设而成长。
2000年开始的西气东输,是我国大口径、高压力管道建设的新起点。国内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我和同事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完成设计工作。
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研制,需要勇气,需要能力,更需要详尽的设计数据和技术指标。我们制定的技术条件,克服了进口产品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让中国管道比肩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芯”。
#p#分页标题#e#随着油气管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题。并行管道的近距离敷设问题,我们必须自己解决。经过4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工程应用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了建设用地近50万亩。
管道设计的考试还在继续,而我仍是那个如履薄冰、不敢失败的“赶考的学生”。
李建康(规划计划部天然气与储运处处长)
金句:石油人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用更多天然气造福人民
做规划要顺应时代潮流,抢占发展先机,从全局和长远高度谋划公司业务发展。仅天然气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计划部20年间就做了5轮。
西气东输二线全长8000多公里,穿越14个省区市的70多个地市190多个县,整个工程需要盖2450多个章。规划计划部作为主管部门,提前把14个省发改委跑了个遍,将原本4年的时间缩短到不到1年。
中俄天然气东线途经黑龙江,确定管道走向时,我们提出的方案线路顺直。地方政府提出途经哈尔滨,比我们的方案多出100多公里,投资增加很多。经过反复研究和比选,我们提出增加一条向哈尔滨供气支线的方案,既满足了地方用气需求,又节约投资超10亿元。
作为总部机关的一员,我认为做规划既要有战略家的宏观思维,还要有实干家的拼劲闯劲,既要有工程师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外交家的管理能力。
刘强(中油国际事业巴西公司副经理)
金句:我会和巴西公司同事一道为中石油在巴西的事业奉献青春。
良好形象绽放桑巴之乡
中油国际事业公司是中国石油的对外贸易窗口,承担着调节保供、协同创效、开拓海外市场的重任。我是国际事业公司派驻巴西工作的第一个中国人,在南美洲已经工作7年了,到巴西也整整4年了。
2014年,27岁的我只身一人来到巴西,一边注册公司、租办公室,一边找资源联系客户、招兵买马建队伍。由于在当地没有任何依托,唯一能帮助我们的就是中国石油这四个字。到今年上半年,巴西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原油进口来源,增速显著。
虽然国际事业巴西公司成立只有3年多时间,却已经累计实现贸易量1800万吨,填补多项中国与南美国家在石油贸易领域的空白,为促进中国石油全球油气运营中心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海铭(昆仑银行大庆分行)
金句:我们不怕困难,怕的是辜负信任与期待。
为石油服务 我们能行!
运营主管张蕾的工作经常在争分夺秒中度过。当成功的字样出现在了屏幕上,她和同事们会激动地从椅子上蹦起来,欢呼着抱成一团。她说:“我们不怕困难,怕的是辜负了石化公司对我们的信任与期待。”
理财经理高海玲对她服务的200多位石油客户资料如数家珍,大到风险偏好、投资习惯,小到生日、爱好都知晓。得知客户父亲突然去世,她连夜驱车前往帮她料理后事,风尘仆仆的她与客户相拥而泣。
客户经理陆明,在春节阖家团圆之际, 48小时辗转4000多公里,完成资料收集、财务备案等工作,用速度和效率赢得了客户的感谢。
昆仑银行大庆分行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3岁的年轻队伍,实现了对东北三省25家中石油核心企业的全面金融服务。他们的微信公众号成为服务40万石油员工和家属的金融信息平台。他们创造了两年资产翻番达265亿元的奇迹,一举超过众多同业夺得大庆地区20家银行综合考评第一名。
张可珍(江苏销售南京隧道加油站经理)
金句:我们若诚信友善、敢于担当,中石油便前程似锦、灿烂辉煌。
我们怎么样,中国石油就怎么样
因为一次偶然的经历,我用一间休息室建立了加油站“环卫工人歇脚点”,公司非常赞同并进行推广。我作为南京市人大代表,把这个提案带到了南京市人代会上,还在全省得到了推广。这也许就是友善的力量。
有一位客户订购十桶大型机械用液压油,货到了却始终联系不上。经过一番寻找了解到,他出了交通事故。我们及时将油送到,避免了损失。后来他每个月会在我们站消费40多吨柴油,每到一个地方都去中石油加油。这也许就是诚信的魅力。
南京近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很多加油站临时停业,我们没有。加油站21名员工,90多个小时,没有一人离站。包括机关、其他加油站很多员工,也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来站里帮忙。这也许就是石油人的责任担当。
石油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始终坚守诚信,践行理想。在社会公众眼里,我们若诚信友善、敢于担当,中国石油便前程似锦、灿烂辉煌!
讲述人:李彤(东方物探海洋物探处党群科)
邓久远(东方物探利比亚资料处理中心经理)
金句:等,什么也得不到;只有实干,才能把家业建起来。
战火中坚守的勇士
2003年,东方物探在利比亚建立第一个资料处理站,34岁的我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p#分页标题#e#当时的利比亚物资匮乏,一没工人,二缺物资。我一个人找工人、买仪器、装设备。白天跑市场,我是谈判员和外交官;晚上建机房,我就成了泥瓦匠和水管工,3个月把一座破旧的“裸房”变成了国际标准的计算机房。
要想站稳脚跟,需尽快打开市场。经过21次走访,甲方终于试探性地给一条试验线,中国石油团队提前10天交出了答卷,终于敲开了利比亚市场的大门。
2011年,战争爆发了。我安排同事们撤离,自己留下来善后。虽然危险是那么近,但我依然坚守站点,直到把所有资料做好封存才踏上归国之路。
2012年,硝烟还未散尽,甲方就要求尽快恢复生产,否则合同将失效。我们必须马上回去。否则损失的不光是那些合同款,10年来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我和同事很快再次回到利比亚,在一个月内恢复了正常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