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通讯要“故事化”!
对此,很多朋友可能会提出质疑:新闻最重要的不是真实吗?
其实,笔者在这里强调的“讲故事”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乱造,而是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与报道对象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与读者坐在一张桌前互动“聊天”。
在新媒体强势崛起的今天,每个人每天都会接受大量信息,那我们拿什么去吸引读者的眼球,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呢?
作为报社的一名采编人员,笔者几乎每天都会接触人物通讯。但是,能让笔者一口气读完并深受感动的通讯稿件却不多见。人物通讯本来应该是现场感十足,见人见事见声音,有血有肉的。可我们的很多稿件却是干巴巴地堆砌材料,缺少细节描写,只见骨架不见血肉。这样的文章怎么可能引来读者围观呢!
所以,无论是迫于新媒体的压力,还是人物通讯本身的要求,我们都需要选择“故事化”这条路。讲好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提升人物通讯的“悦读率”。
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到现场去,多听多看多思考。
去年4月15日和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分别刊发了两篇通讯《“樵夫”的魔力——追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爱人者,人恒爱之——廖俊波的大爱人生》,追忆因车祸突然去世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感人事迹和爱民情怀,获得了很大反响。
据悉,为挖掘到更多细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两篇通讯的作者除了采访廖俊波本人,还找到他的妻子、女儿、秘书、司机和曾经同吃同住过的老同事进行采访。在“樵夫”一文中, 作者利用一个个故事片断串联起主人公的工作轨迹——出钱为灾民代建房、推进产业化专业平台建设、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加班累了的时候给别人唱歌、每逢生日都记得给妻子送礼物……这些看似平常的故事,最终汇集成先进人物的立体形象,打动了很多读者。
当然,像廖俊波这样的典型人物并不多见,平时我们更多的是报道普通人物,在他们身上寻找闪光点。但只要能讲好故事,平凡人物的通讯照样可以出彩。
2012年1月9日《东方烟草报》在头版上刊登了一篇叫《涠洲岛上他们仨》的文章。涠洲岛是广西北海市的一个小岛,岛上有个烟草专卖分局,2010年前称涠洲岛专卖管理所(批发部)。涠洲岛分局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局长马广、市场管理员邓小恩、客户经理韦卫林。三人都是烟草行业基层一线的普通员工,没有感天动地的创举。怎么把他们的事迹写得有意思,让人愿意看?作者就选择了人物通讯“故事化”的路径,在文章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小故事,使整篇文稿既充实又灵动。比如,为展现他们面对恶劣环境不屈不挠、毅然决然地保障卷烟供应的敬业精神,作者细腻描写了一个韦卫林送货的故事:
2008年9月底,“黑格比”台风侵袭涠洲岛。韦卫林在送货途中,突然狂风暴雨大作。他赶忙把雨衣取出来,把卷烟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用肩膀扛着,赤着双脚在泥泞的山路上走了近两公里,将卷烟安全送到零售客户家中。望着被大雨和汗水湿透的韦卫林,那位零售客户感动地说:“这种天你们还能把烟送来,赶快进来歇会儿,喝碗热汤……”
人物通讯“故事化”确实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但在新闻实践过程中,有些新闻从业者片面追求眼球,虚构故事,导致新闻失真,这是不可取的。唯有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采用故事化表达,方可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上一篇:讲好荣昌故事把好正确新闻舆论导向